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3、《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企业 和非居民企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企业分为居民 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 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 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 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 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 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三,收入总额的确定。 另外,《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不征税收 入中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都是以收付实现制 为基础的。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四,扣除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 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 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这里税法强调实际发生原则,往往是以收付实现制为 基础的,如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 准备和其他准备金,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 八款的规定,在计提时不允许扣除,应在实际发生损 失时才允许扣除。


3、《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企业 和非居民企业


第三条规定: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 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 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 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 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 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 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三,收入总额的确定。 从企业课税考虑,仅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不够的, 因为一旦确定收入,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将税款 缴纳入库,所以要考虑纳税人的现实支付能力: 当纳税人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时,即使在会计上按照权 责发生制没有确认为所得,在税收上也要按收付实现 制征收税款入库; 当纳税人没有现金流入、无支付能力时,即使在会计 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应当确认为所得,在税收上也可考 虑按收付实现制不征收税款入库。

(三)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 空间范围。 《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 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 告。此条规定明确了会计主体的规定。
(三)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 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是一致的,一个纳税主体 也是一个会计主体。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三,收入总额的确定。 前者比如,房地产商已取得房地产的预售收入,在没 有办理完工决算的情况下,在会计上未确认为收入时, 也应当对预售收入征收所得税。 后者比如,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 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应收价款日期确定收入的实 现;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从事建筑、 安装、装配工程业务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跨越纳税 年度的,应当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 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企业以产品分成的形式取得收入的,应当按照分得产 品的时间确定收入的实现等等。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把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 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 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 中国境内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也列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这些非居民企业在其注册成立的所在国,按照该国的税法 可能是可以选用收付实现制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 七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各项 所得应纳的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 人。税款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 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预提所得税的计算与 缴纳,无疑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所得税法 比较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唐国琼
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

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修 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自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时,财政部还印发了 38项具体准则,自2007 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 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 企业执行。
(三)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从扣缴义务人来说: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非居民企 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各项所得应纳 的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支付人为扣缴义 务人。 税款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 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ຫໍສະໝຸດ (三)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虽然如此,新企业所得税法应纳税所得额 的计算基本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只是 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例外。 例外情形至少如下: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第一,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 业以外的,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也规定为企业所得 税的纳税人。这就是说,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所得税法 规定的纳税人。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 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 权责发生制。在确定事业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时,要 考虑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基础。





根据《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成立的外国商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成立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取得收入的其他组织。
2、《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非企业组织

新会计准则不适用于这些组织,其中: 事业单位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 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 教堂等,适用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 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即: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 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 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 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企业所得税税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 法》 (以下简称《企业所得 税法》),新税法自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一、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一般分析 税法和会计的差异永远存在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目标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即投资者、 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 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 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 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税法的目标:保证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正确处理 税收分配关系,国家调控宏观经济。

2、《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非企业组织

《企业所得税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其他取得收 入的组织,包括: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成立的事业单 位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社会团体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成立的 民办非企业单位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基金会

从扣缴义务人来说, 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各项所得是指在中国境内未设立 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 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 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非居民企业在 中国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应纳的所得税,税 务机关可以指定工程价款或者劳务费的支付人为扣缴 义务人。
(五)准则与税法两项从属原则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把权责发生制确定为会计基础, 列入《基本准则》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 要求中规定,是因为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 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的全过程, 属于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强。 在确定会计基础后,新会计准则没有再单独规 定配比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是因为这两项原则是从属于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其 原理已包含在权责发生制之中。 虽然新会计准则没有这两项原则,但并不影响我们 从税法的角度,把这两项从属原则单独进行分析。
(四)新税法与新准则会计基础及其 从属原则的差异




新企业所得税法没有专门条款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 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是因为考虑到应纳税所 得额的计算,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个别条款或规定 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所以,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和例外条款或规定,在实施 条例中明确。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 据。 国外的公司所得税,往往允许纳税人选择使用权责发 生制或是收付实现制。
3、《企业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企业 和非居民企业

新会计准则不区分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适 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 司)。
如果套用税法的概念,新会计准则应该不适用 于非居民企业。

(三)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差异


纳税主体,是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从纳税人来说,《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 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 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此条规定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