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 生活习性 (1)2 发生地点及因素 (2)2.1 分布区域 (2)2.2 发生世代 (2)2.2 流行因素 (2)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 (2)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 (2)2.2.3 栽培制度 (2)2.2.4 品种布局 (2)2.2.5 水稻生育期 (2)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 (2)3 危害特点 (3)3.1 直接刺吸危害 (3)3.2 产卵危害 (3)3.3 间接危害 (3)4 防控措施 (3)4.1 防治指标 (3)4.2 农业防治 (3)4.2.1 冬季结合积肥 (3)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 (3)4.2.3 加强肥水管理 (3)4.3 人工和生物防治 (3)4.4 化学防治 (4)4.4.1 防治时期 (4)4.4.2 用药方法 (4)4.4.3 防治试验 (4)4.4.4 注意事项 (5)5结论 (5)参考文献 (5)致谢 (5)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生物与科技系,怀化 418000)摘要: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称蜒虫、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

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稻飞虱药剂防治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1 生活习性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

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

褐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经7天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天即死亡。

耐饥力也差,老龄若虫经3~5天、成虫经3~6天即饿死。

食料条件适宜程度,对褐飞虱发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变化都有影响。

在单、双季稻混栽或双、三季稻混栽条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扬花期适宜的营养条件,促使大量繁殖。

中、迟熟、宽叶、矮秆品种的性状易构成有利褐飞虱繁殖的生境。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

要求相对湿度80~90%。

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

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

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华北地区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发生。

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

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

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

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

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2 发生地点及因素2.1 分布区域褐飞虱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白背飞虱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以长江流域发生较多。

这两种飞虱还分布于日本、朝鲜、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

灰飞虱以华北、华东和华中稻区发生较多;也见于日本、朝鲜。

2.2 发生世代褐飞虱、白背飞虱一年都发生6代,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上中旬,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六代10月上旬。

越冬卵于3月上旬到4月中旬孵化,若虫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1代左右,5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早稻田产卵,并在早稻田繁殖2至3代;5月底至6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先后盛发,并且出现短翅型成虫,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除一部分迁入一季稻中、晚田产卵繁殖外,大部分仍留在早稻田中产卵繁殖;6月下旬到7月中旬第三代若虫盛发,虫口密度很大,往往给早稻造成危害。

7月中旬以后,由于早稻黄熟,成虫继续转移到二晚田产卵,8月中旬下第四代若虫盛发,9月上中旬出现大量的短翅型成虫;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由于二晚孕穗抽穗和灌浆,第五代若虫盛发,发生量也很大危害很严重;在秋雨较多的年代,10中旬晚稻能出现第六代若虫,继续造成晚稻死稿倒伏。

2.2 流行因素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飞虱的起飞时主动的,迁移是被动的,降落也是被动的,起飞时间多在傍晚或天亮前,迁移是随风漂流,当遇锋雨则下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则发生量大。

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易引起暴发,褐飞虱适宜温度为26~28℃、20℃以下或30℃以上对其发育不利至33℃时产卵减少,卵化率低,若虫死亡率高,白背飞虱适宜范围较宽,在15~30℃都能良好发育。

因此,白背飞虱迁入稻田比褐飞虱早,常在天气炎热的7~8月份发生严重,二褐飞虱主要以9~10月份发生较多。

高温高湿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气候利于褐飞虱的发生,这是长沙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的主要原因。

2.2.3 栽培制度在纯双季稻区,晚稻虫源是主要来自早稻中、迟熟品种,在混栽区,晚稻虫源来自中、迟熟早稻、一季稻,而多数来自晚稻,故混栽区比纯双季较重。

2.2.4 品种布局早熟品种发生较轻,中、迟熟品种发生较重。

2.2.5 水稻生育期整个生育都适应其生存,但适宜的是孕穗期,虫量最多的生育期是乳熟至黄熟期。

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一般早栽田虫量,晚栽田虫量少,主要是因为飞虱迁入后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早栽早期虫量较多,造成后期虫量也多。

长期灌水田虫量多,适当晒田的田虫量较少,主要是长期灌水田田间湿度大,禾苗生长不整齐而造成虫量多。

3 危害特点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一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

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液,造成水稻植株碳氮失调,干扰光合作用产物的正常分配,导致输送到根系的光合产物减少,扰乱根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老。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3.1 直接刺吸危害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秕谷率增加,褐飞虱刺吸时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

虫量多、受害重时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倒伏枯死,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3.2 产卵危害飞虱产卵时刺伤水稻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份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同化作用减弱,加速稻株瘫痪。

3.3 间接危害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还可以传播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

飞虱为害时造成大量伤口,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危害.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容易招致煤烟病的滋生,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取食,增加产卵量。

4 防控措施防治稻飞虱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间用药防治,控制后期大发生。

4.1 防治指标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查5丛水稻,调查稻飞虱数量,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期每丛水稻5只以上,孕穗期每丛水稻10只以上,齐穗期和齐穗以后每丛15只以上。

4.2 农业防治4.2.1 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圹边、圳边等地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同一品种,应集中连片种植,减少品种插花。

缩少一晚和迟熟早、晚稻的面积,减少过渡桥梁田。

4.2.3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可以减少稻飞虱的发生。

4.3 人工和生物防治(1)结合防治水稻螟虫、卷叶虫、开展点灯灭虫和设置诱杀田。

(2)保护青蛙和寄生天敌,捕食害虫。

根据稻飞虱集中为害基部的特点,可进行稻田养鸭防治,采用稻鸭共栖的形式,进行稻飞虱防治。

每亩在稻飞虱迁飞来到之时,不定期或定期将鸭子放在田中,利用鸭子捉虫。

通过实践,每亩稻田放20—25只鸭子,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前期赶入田中,有力地防治稻飞虱的为害,并增加了稻田的通气性,还能兼治稻纵卷叶螟。

(3)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4.4 化学防治4.4.1 防治时期早稻抽穗灌浆期,是第三代稻飞虱猖獗发生期,特别是迟熟早稻和一季中,晚稻容易集中受害,造成倒伏,是重点进行防治。

晚稻抽穗灌浆期是第5~6代稻飞虱的盛发期,容易暴发成灾,造成晚稻大面积倒稿,枯稿,而且这1代的稻飞虱抗药性强天敌减少,在虫情严重时,必须增加施药次数,确保晚稻丰收。

4.4.2 用药方法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

用药方法每667㎡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g,或10%噻嗪酮100ml,兑水90kg喷雾,也可以每667㎡用5%氟虫腈胶悬剂30~40ml兑水90kg喷雾防治,或20%叶蝉散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加强水稻特别是一晚孕穗期的稻飞虱预防,亩用吡虫啉类(氯噻啉)纯农药3-4克,降低稻飞虱的迁入基数;在稻飞虱为害严重的情况下,将田水排干,亩用80%敌敌畏400克拌干细土50公斤撒施。

4.4.3 防治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①25%吡蚜酮·噻嗪酮SC 72ml/667m2;②25%吡蚜酮·噻嗪酮SC 48ml/667m2;③25%吡蚜酮·噻嗪酮SC 36ml/667m2;④20%毒死蜱EC 90 ml/667m2;⑤48%扑虱灵(噻嗪酮)WP 30g/667m2;⑥10%吡虫啉WP 20g/667m2;⑦空白对照(CK)。

以上各处理小区面积66.7 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在长沙县北山镇西湖村进行,水稻品种为Y两优7号,栽培管理良好,试验地前茬油菜,土质为粘土,肥力中等,地势平坦,保水能力较强。

施药时间为2012年7月30日,每667m2按设计的药剂量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兑水40kg喷施,施药前田间保持水层4-5cm,施药后保水6d。

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10点,每点2穴,于药前调查虫量基数,药后3、7、11d调查残虫量,计算校正防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