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飞虱

稻飞虱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 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 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 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 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 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 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 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 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 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 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 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 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9月下旬~10月下旬 9月底~10月初 10月中旬~11月中 旬 10月中旬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 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 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 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 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 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 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 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 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 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 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F1 代 长 翅 、 短 翅 型 的 百 分 率 ( % )
120 100 80 60 40 20 0 B♀×B♂ B♀×M♂ M♀×B♂ M♀×M♂
短翅型 长翅型
亲本 组 合

双亲翅型对子代(F1)翅型的遗传效应
(王群等,1997)
长、短翅型分化的遗传分析
王群等(1997)用12代连续筛选的褐飞虱长翅 型(M)、短翅型(B)遗传纯系作了亲本翅型的 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子代的翅型表型与亲 代的遗传关系密切(上图)。 岩永(Iwanaga)等(1985)认为短翅型雌成虫 由一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而雄成虫翅型分化不 符合遗传的分离规律。诸冈直(Morooka,1988) 却认为褐飞虱的翅型分化取结于两对基因。但褐 飞虱的表型仍可因外界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在 单头饲养时,B♀×M♂竟在灌浆期及黄熟期,分 别出现100%和90%的长翅型,与伴性遗传的假设 相悖。
7.79 8.43 4.12
12.66 5.74
11.53 14.46 6.06
15.64 6.75
13.19 19.27 7.11
21.31 8.78
16.72 28.13 8.94
26.01 11.11
20.70 38.75 13.08
从上表数据分析,得出水稻产量损失(Y)与虫口数量(X)关系式: 3龄若虫 分蘖末期 Y = – 0.3022 + 0.8571 X (X ≤30) 孕穗期 Y = 0.4012 + 0.6705 X (X ≤30) 乳熟期 Y = – 0.6125 + 0.4688 X (X ≤35) 1龄若虫 孕穗期 Y = 0.3450 + 0.346 X 成虫 孕穗期 Y = 3.5533 + 0.0828 X
褐飞虱雌成虫每天均可产卵(除产卵前期 及濒死前),1只雌虫可产300~600粒卵, 最多达1000粒;长翅型雌虫产卵量(250~ 540粒)一般少于短翅型。褐飞虱产出的卵 量只及潜在生殖力的1/3~1/2左右。因此褐 飞虱具有体形小、繁殖力强、寿命与世代 较短、活动能力强等特点,并且生活于短 暂栖境之中,种群波动剧烈,故属于 r 对策 物种。迁飞又使褐飞虱得以选择最优的稻 田生境,并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是猖獗 性害虫。
吸食量 吸食比 日平均 吸食量*
212.84 31.8
9.96
13.18
4.14
2.80
注:日平均吸食量 = 吸食量 / 各虫态平均历期(天)
短翅型雌虫吸食量最高,其次为长翅型雌虫;雄成虫吸食量相当于4龄和 5龄雄若虫。
1头褐飞虱一生的取食总量:长、短翅雌虫分别为348.2mg和371.9mg; 长、短翅型雄虫分别为165.2mg和149.8mg。
5龄 雄 40.89 6.1 13.63
注:日平均吸食量 = 吸食量 / 各虫态平均历期(天) 若虫的吸食量以5龄最高,以下依次为4龄 若虫、3龄若虫
续表
褐飞虱各虫态吸食量的估测 雌成虫 长翅 短翅 235.84 35.4
(单位:mg)
(都健等,1991)
雄成虫 长翅 46.77 7.0 短翅 31.36 4.7
1985年秋,全国发生面积1313.2万 hm2,面积防治面积1436万 hm2次,挽回损失46.4亿kg,损失5.98亿kg; 1987年,发生面积1821万hm2,防治后挽回损失803.72万t, 损失102.59万t,3.68亿元;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 hm2,防治面积2380万 hm2,挽回 损失965万t,损失166万t; 1997年,发生面积1900万hm2。 胡国文等(1997)提出按发生程度6 级划分,在1973~1994 年的22年间,特大发生年(即6级)有1987年和1991年; 大发生年(5级)有1973、1977年和1983年;中等偏重发 生年(4级)有1974、1975、1980、1982、1985、1988、 1989年和1993年;中等发生年(3级)有1976、1981、 1986和1990年;中等偏轻发生(2级)有1978、1979、 1992和1994年;轻发生程度(1级)有1984年。
表 褐飞虱危害等级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
危害等 级(X)
1(微) 2(低) 3(中) 4(高) 植 株 症 状
不枯萎,烟霉很少 很少枯萎,烟霉很少 下部叶片枯萎,烟霉严重,60%位于虱烧边缘 叶片枯萎,烟霉严重,80%位于虱烧区内部
(Suenaga等,1970)
穗期为害 产量损失 (%) (%)
25 40 45 70 90 10 35 50 65~70 ﹥80
表 褐飞虱各世代发生期(广东)
世代 1
2 3 4 5 6 7 8
全世代发生期 3月下旬~4月上旬
4月下旬~5月下旬 5月下旬~7月上旬 6月下旬~7月底 7月下旬~9月上旬 9月上旬~10月上旬
成虫盛期 不明显
5月上旬 6月上旬 7月上旬 8月上旬 9月上旬
若虫盛期 不明显
5月中旬 6月中旬下旬 7月中旬 8月下旬 9月中旬 10月上旬 10月下旬~11月上旬
水稻害虫 (3)
稻 飞 虱
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 l和白背 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 th,是迁飞性大害虫。两者相 比较,白背飞虱(white-backed planthopper)发生较早,在4 月水稻插后,陆续有长翅型的成虫进入稻田;普遍认为, 推广杂交稻后,白背飞虱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从大发生 的频率分析,褐飞虱仍是主要的害虫。 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在中国发生的历史较长,但资料不 全。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8次大发生: 1974年秋,全国发生面积300万hm2,稻谷损失25亿kg; 1975年5~10月,发生面积1267万hm2 ,损失19亿kg,挽回损 失5.65亿kg; 1982年5~10月,发生337万hm2,防治面积1754.5万hm2次, 挽回损失43.67亿kg,仍损失6.5亿kg; 1983年5~10月,发生面积1421.6万hm2,防治面积1509.53万 hm2次,挽回损失35.12亿kg,损失4.28亿kg;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
1、直接剌吸为害: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剌吸茎叶 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 瘪谷率增加。稻飞虱取食时,分泌凝固性唾液,形成“口 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虫量多、受害重 时,稻株下部变黑、腐烂,上部枯黄,称为“穿顶”、 “虱烧”(hopperburns),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2、产卵为害:产卵时剌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的伤口, 促使水分向外散失,同时破坏输导组织,加速稻株倒瘫。 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是传播水稻病毒病的虫 媒,能传播草状丛矮病(Grass Stunt)和齿叶矮缩病 (Ragged Stunt);剌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得于纹枯病、 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排泄的“蜜露”,易招致煤烟病 的孳生。
长短翅型分化: 飞虱成虫期有翅二型现象(dual wing-form)。 长翅型成虫具有正常发育的前后翅,可进行长距 离迁飞,能逃避恶劣环境条件,成功地追踪寄主 植物质量的变化;而短翅型成虫前翅短,不及腹 部末端,后翅退化不能飞行,适宜于居留繁殖, 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扩大种群数量。褐飞虱同 样有翅二型的灵活变化,实现其迁飞和生殖的切 换,使种群消长与资源变化同步,适应环境条件 的变化,以获得种群的延续与繁衍(Denno, 1990)。这种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 的生态对策,使其成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翅型分化的敏感龄期:
褐飞虱属外翅部昆虫,其翅是在若虫期以翅芽的 形式逐渐发育而成的。5龄若虫翅芽的长度,往往 取结于3龄若虫期。翅型分化的敏感期,应在低龄 若虫期,3龄或3龄前,现有报道,结果差异较大。 另外飞行肌是昆虫飞行所必需,长、短翅型间的 飞行肌有明显差异。杜建光(1997)用石蜡切片 方法,研究了纯系长、短翅型各龄若虫翅芽和间 接飞行肌的发育情况,发现在4龄的第8小时之后, 飞行肌就开始分化,长翅型的间接飞行肌正常发 育,而短翅的发育则被抑制。在5龄翅芽分化更明 显。所以褐飞虱的翅型分化期很可能在3龄 。
长短翅型分化与寄主营养有密切关系。褐飞虱是以稻为 食的单食性害虫,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分化 形成短翅型;反之,水稻生长后期,植株衰老,营养条件 恶化,促其形成长翅型。稻株内的含氮量及氨基酸,特别 是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短翅型出现的比例呈正相关(张增 全,1983)。孕穗期的禾苗有利于短翅型产生(王希仁等, 1981)。邹运鼎等(1982)研究证实稻株内水溶性蛋白和 赖氨酸含量是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关键因子。 一般认为,稻株营养是直接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因 子,而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与周期均为次要因子。虫口 密度与稻株营养两个因子,共同影响着褐飞虱的翅型分化。 总的来说,凡适宜水稻生长和飞虱发生的光、温、湿环境 条件,将有利于其短翅型分化,而不适宜水稻生长和飞虱 发生的光温湿环境,将有利于其向长翅型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