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纱工序质量管理

细纱工序质量管理

细纱工序质量管理袁志刚(河南豫北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摘要:从当前细纱工序存在的弊端入手,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优化纺纱工艺、重视运转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提高细纱工序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指出适宜的工作环境、好的设备状态、性能优异的纺专器材加上正确的上车工艺是细纱工序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同时应加强操作工水平及责任心。

关键词:细纱质量;设备;工艺;操作;管理细纱生产是棉纺厂成纱的最后一道工序。

该工序的质量好坏、产量高低、消耗多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生产率水平,综合反映棉纺厂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劣。

细纱工序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产品质量问题涉及到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应首先从原料、设备、工艺、操作和空调五大基础管理抓起。

1 加强设备和工艺管理1.1 设备的维护与修理1.1.1 周期管理国产细纱设备维修一般采用固定周期,大小修理周期为4 a和6个月,部分保全(校锭子)周期,根据生产状况和车速一般为3个月。

保养工作范围大、面积广、部件标准化、统一化要求高。

因设备一直处于运转状态,重点检修周期应适当缩短,应掌握在8 d~12 d,每天每人检修两台车。

轮班保养工作要抓紧,运转检修工要加强巡回检修、处理好停台工作,做到当班无空锭,生产无坏车,确保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生产状态。

揩车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牵伸、卷绕部件飞花阻塞及罗拉轴承内缺油,导致罗拉、胶圈阻力大造成抖动而影响产品质量,及时清除下胶圈积花保证胶圈正常灵活回转,揩车周期一般掌握在15 d以内。

维修计划的编排要注意间隔均匀,避免邻台干扰。

做到平、揩、检区域对口,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相互督促,接交验收。

1.1.2 质量检查为了确保各项维修工作全面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进行质量检查,查出问题要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做好记录。

质量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除接交技术条件、完好技术条件和检修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必查项目外,还应包括根据生产需要增加的部分机件磨损限度、安装公差以及与生产质量有关的其它项目。

平修后的设备要做到平(水平、平整、平齐)、准(安装规格准确、隔距准确)、稳(运转平稳、震动小)、紧(接触面紧、螺丝扳紧)、光(通道及接触面光洁)、直(垂直、平直无弯曲)、轻(回转轻快、车身轻快)、活(动作灵活、摇动灵活)和工艺上车、安全生产、动转满意、无机械坏车、无责任疵点。

揩车后不允许出现条干规律性和油污纱。

胶辊、摇架、钢领、锭子、上销架等专件维修严格把关,随机抽样,按技术条件检查。

1.1.3 接交验收对大小修理后的设备,必须逐台进行接交验收。

即保全工将每台大、小修理后的设备交付给保养工段,由保养工段按照“接交技术条件”进行检查验收,运转检修工必须验收车头齿轮咬合异响、轴套发热、滚筒振动、吸棉箱破损漏风以及牵伸齿轮咬合情况等。

其他保养后机台如揩车、部份检修、重点检修等由于面大量广,一般可实行简化的接交验收手续,主动征求挡车工、动转检修工的意见,按统一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评定。

1.2 搞好设备改造,提升设备纺纱质量细纱牵伸装置对成纱条干、纱疵、单纱强力等质量水平有较大影响,因此,细纱设备改造应以牵伸装置改造为主。

细纱牵伸质量涉及到输入品的结构、牵伸型式、牵伸加压、牵伸元件、牵伸传动的制造与加工精度、装配精度,还有牵伸器材的质量与性能和纺纱工艺的匹配等。

牵伸元件本身的性能和质量对纺纱过程牵伸的均匀性和成纱质量有密切关系,所以优选牵伸元件并合理搭配使用,对提高纺纱质量意义重大。

通过优选对比选择以下专件对FA502A细纱机进行改造:YJ2-120摇架结构紧凑合理,隔距、压力调整适当,锁紧装置性能稳定可靠,加压杆握持爪平行度好;新型碳纤维上销,使用方便,耐磨性能好,纺纱过程中可自动调节张力平衡;T型下销设计合理,定位准确,不易走动;等距斜纹无机械波前下罗拉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加工精度高,表面光洁,基本上可消除8 cm处机械波;仿瑞士立达R2P型牵伸罗拉凳,前罗拉轴承座后靠山较矮薄便于缩小前中罗拉隔距和浮游区长度。

改造前后质量对比见表1。

表1 改造前后纺纱质量指标品种/tex 改造前后 条干CV∕% 细节/(个·km-1) 粗节/(个·km-1) 棉结∕(个·km-1)C 18.2 KD 前后15.5214.71188229152311272C 9.7D 前后19.3018.642601882626167326181.3 用好纺专器材稳定质量胶辊、胶圈的质量和使用性能的好环,与成纱条干、成纱强力、断头率、胶辊缠花率以及本身的寿命关系很大。

胶辊在压力作用下与罗拉组成牵伸握持钳口,胶辊受压后变形大小主要取决于硬度的大小,硬度低变形大。

但变形是运转中的瞬间表现,纺纱过程要求压力消失后胶辊必须能够迅速复原,否则牵伸运动将沿圆周方向呈波浪式。

所以胶辊的硬度和回弹性技术指标对于纺纱牵伸至关重要,也是纺纱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胶辊硬度纺纯棉纱要求在邵尔A55度~68度,纺化纤或混纺纱要求在邵尔A72度~78度,冲击弹性大于31%。

其表面还应具备光、滑、爽、燥的特性。

胶圈要求弹性好,耐磨、耐油,对须条表面包围状态良好,钳口密合性好,横向摩擦力界分布均匀,有利于对纤维的握持控制和延长胶圈使用寿命。

胶圈内层切忌在受力下产生蠕变或塑性变形,以免削弱胶圈弹性与握持力,要求内层有相对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纺纯棉9.7 tex纱时选用不同胶辊、胶圈的成纱质量指标见表2。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选用适当的胶辊、胶圈对提高成纱质量的效果是显著的。

钢领的选用有严格的要求,钢领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精度应符合钢丝圈高速回转性能的要求;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钢领按截面形状可分为平面钢领、锥面钢领、Ω型钢领等,一般平面钢领使用较多。

表2 纺C 9.7 tex成纱质量指标胶辊 胶圈 条干CV∕% 细节/(个·km-1) 粗节/(个·km-1) 棉结/(个·km-1)WRC-963普通 邵尔A72度 WRA-MD60WRA-811017.4219.0396240499712551607选用钢丝圈要根据所使用的钢领性能、形状的新旧状态,结合纺纱支数、工艺条件。

一般新钢领可以用重心较高、重量较轻的钢丝圈,以后逐渐加重。

新品种试纺时为防止因钢丝圈选型不当而造成大面积断头及质量波动,可采用少量锭子试纺,然后扩大整台车使用。

要有专人加强车上的巡回检查和观察,做到一听二试三看加五点。

一听即听挡车工反映,有速度变动,钢领更换、钢丝圈更换及批号不同时,应注意观察区别对待。

二试即一试接头张力,要求手感接头张力有弹性,接头容易,无拉不动和重复接头现象;二试落纱中断头分布情况,在机械状态正常情况下,一般断头规律是小纱占50%,中纱占20%,大纱占30%。

三看即一看气圈的形态与稳定性;二看纱线通道是否通畅;三看钢丝圈磨损情况。

五点即大纱断头高,钢丝圈轻一点,小纱断头高,钢丝圈重一点;同号纱快速机台,钢丝圈轻一点,同号纱涤棉品种机台,钢丝圈重一点,同号纱针织纱比机织纱钢丝圈重一点。

最后要求温湿度要控制稳定,一般温度高时,钢丝圈偏轻掌握,相对湿度高时,气圈段纱条重量增加,气圈凸形大,钢丝圈宜偏重掌握。

另外检修工要勤巡回,消除歪锭子、歪气圈,调整叶子板位置要适中。

平车及翻改品种时,对清洁器隔距的大小尤为注意,隔距过大,不能起到清除钢丝圈积花的作用,易使纱线起毛起球,隔距过小会使钢丝圈通道不畅,造成断头增加而影响纺纱质量等。

2 优化纺纱工艺提高纺纱质量工艺设计是工艺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细纱生产的主要依据,必须通过调查研究统筹考虑,制订合理的纺纱工艺,并严格审批手续。

同机型、同原料、同品种,工艺设计应该统一。

机型不同时,应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强求统一。

凡涉及到与成纱质量有关的工艺项目,如定量、纱线捻度、前罗拉速度等应由试验室给出。

凡属与车间内部直接有关的工艺项目,如罗拉隔距、加压、钢领、钢丝圈、胶辊、胶圈等,须经车间主任审批后执行。

工艺确定后还应严格工艺上车检查制度,工艺上车的目的就是要缩小锭与锭、台与台之间的工艺差异,力求上车工艺能符合工艺设计要求,为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细纱属于多机台、多机件生产,若机件规格安装不一,误差较大,超越工艺允许限度,必然影响质量的稳定。

工艺检查主要由保全、保养质量检查员负责,逐台、逐项做好记录,并计算工艺上车合格率。

工艺试验与研究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原料、季节变化,根据质量指标、实物质量、用户反映等要求,制订工艺试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试验,从技术上和理论上进行科学分析,达到保证生产稳定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工艺试验与研究,应首先解决当前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合理安排长远性项目。

结合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采用,不断创新。

3 重视运转管理稳定产品质量3.1 重视交接班工作交接班工作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人人对口,内容明确,交班主动,接班严格,交接满意。

”交班者应做好交班准备工作,接班要提前15 min到岗,认真做好接班工作。

按照交接班要求进行对口交接。

交班时要逐台、逐锭、逐项交接。

重要情况除口头交接外,要向组长或工长汇报,并详细填写交班记录,以备查考。

交班者以交清为主,牢固树立为下一班服务的思想,为下一班创造条件;接班者以检查为主,做好当班生产的准备工作。

要避免各班之间由于对生产情况互不通气、互不了解而造成生产、质量波动的局面,保证连续生产能够正常稳定地持续下去。

3.2 加强运转操作管理员工要严格遵守统一的操作规程, 并要经常组织检查执行情况。

配备专职教练员对挡车工、落纱工操作质量进行测定,分析优缺点,现场帮助指导,指出改进方向。

建立操作技术档案卡,按月(季)记录测评成绩,看台定额和产质量完成情况。

充分发挥教练员和操作能手的作用,运用上技术课,订师徒合同等形式进行帮教和培训外,还要积极开展周练兵、月测评、季交流、年总结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操作比赛以及采用直观地录像电化教育等方法,也是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学习推广操作经验,普遍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要特别重视抓好新工的操作技术培训工作,进厂新工需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和理论培训后,才可以分配到轮班岗位,同时指定思想和技术较好的老工人与之订立师徒合同,进行传帮带,有计划的进行培训。

逐步增加其看台定额,经技术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独立上岗操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员工加紧学习操作技术,对员工操作级手与工资水平挂钩,级手高工资高,级手低工资低,使员工自觉地对操作勤学苦练,技术水平才能有较快提高。

操作法创新管理对提高纺纱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随着市场对纱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细纱工序挡车工操作法也要跟上质量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