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这个阶段转变的途径是:“自主创新、重点 跨越。”
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 要改变过去那种以高度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 式就必须调整能源经济结构,促进新能源、新技术 的开发和推广,跨越到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说,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 需要解决的首要瓶颈问题。下面重点讨论如何在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我国的能源问 题。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1952 96.7 1.3
1962 91.4 4.8
O.9
1970 81.6 14.1
1.2
1980 69.4 23.8
3.0
1990 74.2 19.0
2.0
水电/核电
2.O 2.9 3.1 3.8 4.8
2000 67.O 2003 67.9 2005 68.8
23.6 23.3 20.0
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
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
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
列。
近年来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005
年起担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
表3 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和自给量预估
需求量(亿吨) 自给量(亿吨) 自给比例(%)
2010 3.4 1.86 54.7
2020 4.5 2.0 44.4
中国能源存在的基本问题是:
(一)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表4中国能源探明可采储量 在世界上位置(2001年)
矿种 煤(亿吨) 石油(亿吨) 天然气(万亿米3)
2 万方数据
<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第1期
表6 200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
和生产大国(标准煤)
世界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消费(亿吨)
121.38 31.24 13.6 8.47 6.76 4.55
人均(吨)
2.02 11.08 1.05 5.80 5.32 O.45
生产(亿吨)
129.58 23.42 12.8 14.12 1.43 3.68
(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第l期
杜祥琬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
士生导师,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兼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国家
高技术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主持核试验诊断理论和中子学的
系统性研究,为我国核试验和新一代核武器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新
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持研究、
将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专家估计, 能源消费应比2000年的13.6亿吨标准煤翻一番 多,才能保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表2)。
表2中国未来一次能源需求预测(亿吨标煤)
1年

2000 2010
2015 2020
卜次能源需剥13.6 22~24 26~28 29~33
其中,存在供需缺口的仍主要是石油。在大力 节约的前提下,估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石油 的需求和自给情况如下。
表1 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亿吨标准煤)
年份
1957 1978 1991 1992 1996 2004 2005
生产
O.99 6.28 lO.48 10.37 13.26 18.46 20.6
消费
0.96 5.71 10.38 10.92 13.89 19.70 22.2
保证程度
102.6% 109.8% 101.0% 98.2% 95.4% 93.7% 93.0%
7%的对外依存度主要是石油。中国1985年 曾净出口石油3540万吨,从1993年开始转为净进 口,2005年净进口石油达到1.4亿吨,约占需求的 4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石油进口量仅为世 界石油贸易总量的5.5%,远低于美、日的石油进口 量,对世界石油市场并不构成大的影响,更谈不上
“威胁”。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GDP到2020年
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杜祥琬
摘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 能源。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能源问题 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尖锐和紧迫的问题。文章首先 阐明了对发展模式的再认识,讨论了中国能源的供 需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解决 我国能源问题的四个基本战略思想,简析了我国能 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世界
9845 1430 143
中国 占世界 位次 1145 11.6% 3
33 2.3% 1l 1.4 1.O% 20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 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只有 世界平均值的56%、11%和4.6%。
表5 中国能源人均探明可采储量
与世界比较(2001年)
际先进水平低15%一20%,并且是仅次于火电厂的 第二大污染源;工业窑炉:每年耗煤3亿多吨,平均 能效比先进水平低10%一50%。
②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推进分布式能源是一个重要工作方向。分布 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能源梯级利用和可再 生能源利用设施,可减少中间输送环节的损耗,实 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且建设成本低,竞争力强。热 电联产就是一种。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 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热效高50%;北方 采暖城市中,热电联产仅占20%。 ③余热、余压(余能)利用工程 ④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电力、建材、化工等工业耗油大,节代油潜力 大;交通运输油耗比先进水平高10%一25%,必须 发展新型节能减排汽车;必须限制汽车总量。 ⑤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电机系统用电占全国用电量60%,效率比先进 水平低20%~30%。 ⑥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 石化、化工、钢铁行业年耗能5亿多吨煤,占总 能耗27%,系统总体用能不合理。 需要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 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
图1我国单位产品能耗与世界水平比较示意图(2003年)
2000年中国能源系统总效率为10%左右,约 为发达国家水平的1/2左右,其中资源开采回收率 32%,能源使用效率为33.4%,比国际水平低10% 左右。
(三)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
主的能源结构。 表7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前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处于典型的“要素 导向阶段”,而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注定它是不可 持续的。它是一种低门槛的经济。“增收不增利”, “8亿件中国出口衬衣的利润,只够买一架空中客 车”;一旦本国的要素出现制约(如资源、环境、能源 的制约),经济将遭遇重创;中国每日耗水量、污水 排放量均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CO:排放世界第 二,钱多了,但污染导致人民生活品质、健康状况的 下降;廉价劳动力优势将逐渐丧失;“人口红利”会 变为“人口负债”;成本价格优势导致对出口的依赖 和贸易顺差,带来对本国货币升值压力;美国学者 莱斯特·R·布朗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作“A模式”: “西方那种以化工燃料为基础,以小汽车为中心,一 次性产品泛滥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 使人类文明陷入危机的模式”。
2005人均(吨油当量2
(二)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近20年来,中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 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 元GDP能耗下降45%,累积节约能源7亿吨标煤,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尽管如此,由于迅速工业 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 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我国GDP占世界GDP的4.8%, 却消耗了世界31%的煤、7.5%的石油,单位GDP 能耗偏高。“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 O以上,若长此以往,无法承受。 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 的落后技术和产品。中国现有的近400亿米2建筑 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新建筑中,95%以上的仍 然是高消费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为发达国 家的2到3倍以上,每年要多消耗几亿吨标准煤能 源;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产业消耗全 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 际先进水平20%一30%。
问题在于:一个国家能否及时而有力地改变发 展模式,从“要素导向阶段”转变到“创新导向阶 段”。成功的例子有芬兰、韩国;不成功的例子有阿 根延、沙特等。中国正在力求成功。
“创新导向阶段”的特征是:主流产业和企业开
万方数据
<决策咨询通讯>200r7年·第1期
始具有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提升,专利增加;产业 链脱离粗放形态,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竞争能力提 升;现代化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具有更完善的基 础设施,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教育体系,并与企业 密切联系,互动互强。
矿种 世界人均 中国人均 中国/世界
煤(吨)
160
90
56%
石油(吨)
23
2.5
11.1%
天然气(米3) 23200
1080
4.6%
中国的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 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 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二产,发展三产。 中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2003年,耗能 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53%,而能耗 低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32%。中国将大力发展 耗能低的服务业。到2020年,使其在CDP的比重 提升至50%左右。 2.技术上、管理上必须采取有力的节能降耗措施 实施十大节能工程,节能潜力巨大。 ①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 工业锅炉:每年耗原煤4亿吨。运行效率比国
二、中国能源供需现状、发展预测和存在问题 1978—2000年的二十多年来,中国能源翻一番 支撑了国民经济翻两番,这是一个基本事实。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费不断增长,1992年 开始,中国能源消费量超过了能源生产量,能源自 给率开始下降,成为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表 1),目前的能源自给率均为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