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方案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方案
③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学习需求,适当更换和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重近代经典内容,轻现代新科技知识,在内容上要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乐于创新精神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已具备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支持及其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300字以内)。
(1)项目申请者与课题组全体成员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经验。
(2)课题组成员多次参与校内教学管理文件的修订工作,主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多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10余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经验丰富。
(3)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拓宽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4)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环境,建立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创造教学的个性化环境。
三、项目实施方案
1.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创新人才的基础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几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创新教育在本科的专业实践、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普遍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涉及基于大学基础课改革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做法还不多见。
2009
西南林学院基础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省级)
在研
2005
高等林业院校普通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与实践(校级)
结题
2004
合理使用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校级)
结题
2009
高等林业院校普通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与实践(校级)
云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0
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探索(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及科技的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忽视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近年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均将重视实践、拓宽基础、强调人文等改革思路与措施融于其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项目组成员学科结构合理,长期从事与基础课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项目组成员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积淀了大量教学经验,具有研究此课题所需的学术素养和能力。在研课题《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一项,曾主持《学分制下林业院校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实践》获云南省优秀成果二等奖,课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西南林学院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出版《高等数学学习指导》、《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两本;《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为我院的重点课程。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报 表
项 目 名 称: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
人材培养研究
项目主持人李清玉______________
学 校 名 称:西南林业大学
申 请 年 度:_____2010年_____________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制
一、基本情况
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
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本科
96
西南林业大学
2008
大学物理实验
本科
36
西南林业大学
2009
普通物理、应用物理
本科
96
西南林业大学
2009
普通物理实验
本科
36
西南林业大学
2010
大学物理
本科
48
西南林业大学
2010
大学物理实验
本科
16
西南林业大学
教学
改革
研究
和
科学
研究
工作
简况
时间
项目名称(校、省、国家级项目)
概况(在研、结题、获奖)
已发表
2006
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已发表
2006
合理使用《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优化(论文)
已发表
2004
高等林业院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研究
云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项目
组主要成员简况∧不含负责人∨
总人数
高级职称
人数
中级职称
人数
初级职称
人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6.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2010、6~2010、12,完成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
2011、1~2011、12,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
2012、1~2012、12,课程的教材撰写、课件制作;
2013、1~2013、6,理论总结和论文撰写。
7.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200字内)
(2)基础课程改革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①改革教学理念。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基础课力求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训练学生”向“开发学生潜能”转变,使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②改进教学方法、手段。要注重开启学生思维。要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并吸收精华的基础上,让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发现法、案例法、讨论法、论文式、辩论式、质疑式等多种方法共同架起知识的有效传递的桥梁。同时,合理地调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④突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基础课的内容设计应围绕社会实际现象和问题,力图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独立地运用学术思维去观察社会各领域,学会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⑤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
⑥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其次是开放实验室,将一些已经报废的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修理”,设计试验方案、方法。把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发智能,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搭建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2)制订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
(3)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推广。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2)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
(3)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4
1
1
4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中的分工
签名
李任波
1959、5
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主 研
付惠
1959、10
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主 研
丁琨
1965、6
副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主 研
段志刚
1980、7
讲师
西南林业大学
主 研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简评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500字内)
(2)调查访谈
通过书面征询、口头访问的方法,以保证工作方案的科学性。
(3)比较研究
采取校内外、国内外比较的方法,论证最适合本校实际的工作方案。
(4)理论与实证分析
(5)征求意见
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征求部分专家意见,进行论证。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四、项目研究基础
1.项目组成员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概述(包括校级以上项目、学位论文、学术论著论文及获奖励等,500字内)。
□√本科 □高职高专
申请省教育厅经费
1万元
配套
经费
学校
万元
起止
年月
2010年6月至
2013年6月
(从申报年份开始计算)
其他
万元
项
目
主
持
人
姓 名
李清玉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3、6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学士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历
时 间
课 程 名 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 单 位
2008
大学物理、应用物理
(1)高校基础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课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是脱节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教育都缺乏融合。
(3)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应用价值:
① 探索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方法;
② 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参考;
③ 提升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推广途径:以西南林业大学为试行基地,辐射到全省。
8.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法(100字内)
(1)文献研究
查阅国内外各种相关研究材料;
本研究项目将形成一系列的教材、实验讲义和教学课件。将在西南林业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