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捕捉灵感放飞思维

捕捉灵感放飞思维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字 (3)正文一、灵感状态最主要的特征 (4)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作文灵感 (5)(一)深入生活找源头 (5)1.活动激趣,激发灵感 (5)2.以景激情,培养灵感 (6)(二)博览群书广积累 (6)1.勤作读书摘记 (7)2.搭建阅读平台 (7)3.教给读书方法 (7)(三)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灵 (8)1.悉心观察,敏锐捕捉 (8)2.言语煽情,入情入境 (8)三、结束语 (10)四、参考文献 (10)一、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作文灵感 (5)(一)深入生活找源头 (5)1.活动激趣,激发灵感 (5)2.以景激情,培养灵感 (6)(二)博览群书广积累 (6)1.勤作读书摘记 (7)2.搭建阅读平台 (7)3.教给读书方法 (7)(三)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灵 (8)1.悉心观察,敏锐捕捉 (8)2.言语煽情,入情入境 (8)三、结束语 (10)捕捉灵感放飞思维【内容摘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古今中外有许多写作的实例,都证明了灵感思维在写作中的实际存在。

作文就其实质,是有所感,有所悟后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所以学生作文普遍缺少灵气,缺少童真,多的是套话、假话。

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其实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写作心理动力。

灵感,是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之后,突然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状态。

【关键字】作文教学生活积累捕捉灵感放飞思维绪论: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写作教学的高耗低效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病疾。

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作文是一种复杂、艰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大到主题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小到遣词造句、语法标点,无一不费思考。

另外诸如学生生活底子不足、多次失败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等,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从低谷中走出来,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能巧妙地点拨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写作质量提高。

对于创作活动而言,灵感是难能可贵的。

一、灵感状态最主要的特征灵感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有三方面: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是达到灵感状态时的一种最普遍的表现。

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

在灵感状态中,情绪的一般性表现是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富有成果性而感到无限的兴奋和愉快,这种兴奋和愉快则是创造性活动向前运动和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

记忆中忘却了的东西突然回忆起来,思维程中遇到重大阻碍豁然贯通而统统得到克服。

有些极度疑难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

这时候思潮汹涌,浮想联翩,所有的科学发明、技术创造、艺术形象中生动感人和奇异绝妙的情节的形成都是在这样的灵感状态中出现的。

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作文灵感(一)、深入生活找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

”因此,教师必须多花点心思,让学生凿开这一眼清泉。

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会灵感迸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字句如泉涌。

天亮了,起风了,叶子绿了,花开了……大自然太多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的观察对象和写作素材。

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生活,更无法了解每个学生每天的生活。

要想让生活在学生们的笔端流淌,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

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题材,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去体验,写起来就有内容,虽然零零碎碎,对生活的感受也非常肤浅,有时甚至有些可笑,但充满童真。

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兴趣才能促使孩子去刻苦获取知识。

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满足他们的这种内在需求,每学期,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举行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有益身心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到形形色色的生活中,去把握生活的亮点,诱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以活动的直接感受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把学生从“横眉冷对方格纸”的“苦写”中解放出来,换之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写”。

比如,活动课上,教学生做手工、搞小制作;课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做游戏;课余,引导学生集邮、剪报;班队课上,带学生参观“种植基地”;双休日,一起外出郊游、野炊等等。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受着美,感受着爱,感受着生活。

创作的灵感,一次次被激发,笔下的文字自然也就如泉水般汩汩流溢,绵绵不绝。

2.以景激情,培养灵感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作文的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森林,鱼儿放归海洋一样,把学生带入大自然。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风霜雨雪,鸟兽虫鱼,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动人的画卷。

但缺乏审美意识、不留心身边景物的人会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

作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同时提醒学生移情于物,用心于景,使学生在瑰丽的景和物中入境生情,情动辞发。

比如,秋天到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千姿百态的树叶,适时地指导学生创作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树叶画”。

学生身临其境,显得兴致盎然,热情高涨。

通过开展“看贴画——说贴画——写贴画”系列活动,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随之触发的灵感都一览无余地倾吐在各自的作文当中。

(二)博览群书广积累写作离不开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而应使之成为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手段。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培育学生的灵感,就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不仅要阅读教材,力求做到泛读中又有精读,从中领会文章的妙处,更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领悟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开辟希望的田野。

1.勤作读书摘记。

作家茅盾告诫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一是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看报时,把遇到的好题好词好句和读书心得及时摘记下来,既能增加记忆,积累知识,又便于日后查阅,一举多得。

二是做好生活笔记。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许多新鲜事儿、生动的话语、奇妙的想象随时都可能闪现,如果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作好记录,将是笔不小的“财富”。

三是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和佳作美文。

背多了,积累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语言,写起作文来就能挥洒自如、意到笔随了。

2.搭建阅读平台。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广泛订阅报刊,动员大家把自己的图书资料带到学校,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辟“新书架”,成立“读书读报小组”,介绍好书、新书。

在保证每周至少一节课外阅读时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得交流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多样的读书读报活动及主题征文比赛。

让每个学生都在读写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教给读书方法。

好书使人终生受益。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诸如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使之读有方向,读有成效。

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双方可相互推荐美文佳作,拿到班级中进行交流,观摩,可以由教师边读边讲评,也可以复印后让学生分组赏析、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集中点评。

从中学习方法,借鉴技巧,实现资源共享,美文共赏。

(三)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灵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人生如诗,每一行都是热烈的;人生如酒,每一滴都是醉人的。

关键是我们执教者要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启动他们入微的感觉,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捕捉到生活中美的瞬间,鲜活的切片。

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呢?1.悉心观察,敏锐捕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要“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

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加之以头脑思考生活,有效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而将生活中的景、物、人、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

再以观察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做一个用心生活的人。

2.言语煽情,入情入境要成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一次情绪激昂的讲演,一段充满激情、富于启发的作文导语,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文”,都可能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这种情境的创设,氛围的酿造,必将为学生贫乏的心灵注入感情的“酵母”,使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情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进入作文所需要的“情境”,进而萌发写作意念,产生写作灵感。

其实,创作是随时随地的,我们的每节课堂都应是创作教学的主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小组里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激烈讨论,老师巡视其间,精心指导、耐心点拨。

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怕自己错过了每一次机会。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撞击出学生创作思维的火花。

听,他们说得多好,句子生动有趣,紧扣主题,还用上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当然,大家读起课文来音色纯美、语句流畅、感情充沛、绘声绘色,学生被带进了活色生香的课本情境中。

课本剧表演更是把学生带入到了创作的前沿。

看,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五分钟的准备后,我们班“青青草”组的“西门豹”、“巫婆”、“乡绅”昂首阔步地走上了讲台,“西门豹”语重心长地劝“巫婆”改邪归正,“巫婆”暗中唆使“乡绅“祭祀河伯,西门豹惩处巫婆的故事被完美地演绎,同学们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

我们班也逐渐诞生了许多“小演员”、“大导演”。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在《青玉案》中的这番话,道出了灵感的两大特征:既有寻寻觅觅的艰辛,又有不期而至的惊喜,显得入木三分,又耐人寻味。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