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无价师爱无声
广东省高州市第一小学:余荣达
摘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传身教,现身说法,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能取代的。
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注重自身思想品质、师德修养等方面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师德建设中,师爱是师魂,同时也充满智慧,是师德的最好体现,本文从师爱的角度阐述了师德建设的精髓。
关键词:师德建设;师爱
教师节这天,一群孩子围在车老师的身边,有的送上了一束鲜花,说:“老师,节日快乐!”有的送上了一张贺卡,说:“老师,谢谢您!”有的送上了精美的小礼物,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
”……我看到这情境,走过去,对车老师说:“真羡慕啊!”车老师说:“校长,不能羡慕这么多的,我都说,教师就是好嘛!”此情此境,我心里暗暗道,真是“师德无价,师爱无声”啊!
一、爱学生,师德的基础
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尊、自强地健康成长。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
”教育能培养出人才,也能压抑人才,成就一个学生要付出很多,毁掉一个学生也许仅仅是一句话而已。
所以教育者要时时处处谨慎从事,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记得有一天,二年级一个班主任把一学生拉到我办公室,气冲冲地说“校长,这学生没办法教了,屡教不改,上课不专心,作业不按时完成,平时专好和同学斗事,现在家长又告上门了,真是没法教了,校长你处理吧!”我看着怒气冲冲的老师,被吓行满脸铁清的学生个子不大的同学,连忙把椅子拉过来,倒一杯水给他们,叫他们先坐下,喝口水。
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我:我把学生拉到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流着眼泪)说不出。
老师:(大声说)快告诉校长。
我:不要怕,先把名字告诉我,好不好?
学生:(蚊子一样的声音)梁小锋。
我:梁小锋同学,回答要大声点,有缺点不要紧,主要是有没有决心改,改正了,还是好同学。
……
只有爱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心中有爱,教师才能够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弥补业务水平的不足之处,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和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协调的师生关系;只有爱学生,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只有爱学生,才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教”与“学”的关系只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教学中才
会充分尊重学生能力、观点和想法。
二、爱岗位,对工作满腔热情
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
爱岗位,不仅要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还要有对困难抱有必胜的信心与乐观的态度。
无阻碍的路程是不具挑战,不促成长的。
要做到真正爱岗,就要抱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发掘三尺讲台路上的绊脚石,并将其完美克服。
三、爱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
有句话说得好:要学生得到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条长流长新的小溪。
为了成为奔流不息的小溪,教师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1、与书籍为伴。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
无数教育前辈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证明:教
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每学期,学校为每个教师购买两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为全校教师定阅80多种报刊、杂志,添置5万元以上的图书。
用书籍来开启教师成功的人生,镕铸我们的教师灵魂,造就教师的世界眼光。
成立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
学期结束,每人上缴100张读书摘录卡,进行读书摘录卡评比。
2、同大师对话。
有句俗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教师听讲座,同大师对话。
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对话中,让每位老师都进行一次头脑大冲洗,实行“头脑风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充实教师、丰富教师。
通过对话,使教师“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知识观、质量观、发展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和网络拥抱。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高新技术已成为营造新型文化学习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通过网络的定向检索,教师可以获取许多有用信息。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教师既可从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料,又可为学校网络中心提供信息资源,还可以在网络上相互观看论文、教案、课件,交流见解,探讨问题。
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
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这就极大地激励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的优势还表现在服务的全天候性,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时间,随时上网学习。
我们建成了学校校园网,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主页。
教师只有具备宽厚广博的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广积薄发,挥洒自如,左右逢源。
在自身建设上不断钻研,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精益求精。
在对待教学工作时深思熟虑,探索方法,以便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更乐于接受。
四、爱自己,以身作则
爱自己就是要树立楷模形象,也就是所谓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同时也是师德的最外在的表现。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受到广泛的关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
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
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
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
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
五、更多理解、更多尊重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
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
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
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
让相互理解和尊重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仅有才而无品德之人。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德”字来诠释我们教书育人的真谛,用爱来谱写教育的篇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正如诗中形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师者,应知任重道远,须重师德修养。
而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
量。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为自己的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
参考文献:
【1】张晓先.师德.师爱.师识[J].河北教育,1999年第2期.
【2】朱永新《教育文集(一)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01 【3】《给教师的建议》69页,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