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3、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二、问答题:1、精神症状表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2、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妄想的特征(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在坚信不移;(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相关;(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4、思维形式障碍内容并简要说明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症状如下:(1)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2)思维迟缓,联想受抑制,使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4)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6)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的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

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和思维被夺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的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做思维被夺。

(8)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思维插入是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的。

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的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9)思维化声: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为思维扩散。

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11)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

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蚊子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概念。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力气古怪,不可理解。

(14)强迫观念:指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5、神经症特点及重要类型特点:(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2)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3)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4)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重要类型:(课件内容)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体系中,仍保留了神经症这一疾病单元,CCMD-3将神经症分为以下几类:①恐惧症;②焦虑症;③强迫症;④躯体形式障碍;⑤神经衰弱;⑥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6、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抑郁,躁狂,分裂)(1)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第一代抗精神病药:①低效价类:氯丙嗪②中效价类:奋乃静③高效价类:氟哌啶醇第二代抗精神病药: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利培酮、齐拉西酮②多受体作用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③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拮抗剂:氨磺必利④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2)抗抑郁药物①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氯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④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3)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物)碳酸锂(最常用的心经稳定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利培酮7、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临床表现: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消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重度抑郁发作表现为典型的“三低”症状,即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1)情绪低落:晨重晚轻节律改变的特点(2)兴趣缺乏:患者对以前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失(3)快感消失:患者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4)思维迟缓: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语音低,应答及交流困难。

(5)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的状态。

激越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6)焦虑: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

(7)自责自罪:患者对自己既往的一切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

(8)自杀观念和行为: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

(9)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在抑郁存在一段时期后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10)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①心境改变抑郁发作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②躯体不适抑郁发作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早醒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抑郁发作的治疗(1)抗抑郁药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②去甲肾上腺素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米氮平④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的有米帕明(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治疗剂量是100~250mg/d,分2~3次口服。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2周加至治疗量,一般用药两周显效,如用药4~6周无效,应考虑换药;如有效,病情控制后继续服用治疗量3~4周,病情稳定者缓慢减药。

减至治疗量的1/2维持。

(2)电抽搐治疗适用于有强烈自杀观念和企图的病人以及病情严重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人。

(3)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

大多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

8、躁狂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临床表现: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1)心境改变躁狂发作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2)躯体不适躁狂发作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的表现: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治疗:各类躁狂发作均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选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1)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目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

临床证据显示,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及使用。

①锂盐: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单药治疗躁狂的总有效率为70%~80%。

临床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碳酸锂起效较慢,持续用药2~3周才能起效。

②抗癫痫药:当碳酸锂治疗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和卡马西平。

③抗精神病药物:对严重的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连用抗精神病药物。

④苯二氮卓类药物: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

对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躁狂患者可代替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

急性治疗期是为了控制症状、缩短病程。

巩固治疗期是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