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 知识点

精神病学 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精神病学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2、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残缺,而应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完好状态。

3、精神病学发展概况①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奠基人,精神病学之父,提出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

②法国,比奈尔:将“疯人院”变成医院,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德国,克雷丕林:现代精神病学医学模式的奠基人,提出了临床分类学原则。

4、心身疾病即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精神疾病病因学分类与诊断1、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内涵标准①症状学指标:最基本的指标,有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之分。

②病情严重程度指标③功能损害指标④病期指标⑤特定亚型指标⑥病因学指标(2)排除标准2、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①国际分类:ICD-10②美国分类:DSM-Ⅳ③中国分类:CCMD-3第三章精神障碍症状学1、评价精神症状①横向比较:与他人比较②纵向比较:与自身比较③当事人社会适应能力是否良好2、常见精神症状①感知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注意障碍④记忆障碍⑤智能障碍⑥自知力障碍⑦情感障碍⑧意志障碍⑨行为障碍⑩意识障碍3、感知障碍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产生的最简单的感受,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得到整体的映象。

(1)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减退③感觉倒错④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难以言表、难以定位的不适感,部位不固定、描述单纯。

(2)知觉障碍①错觉:对外界真实刺激的错误感知。

②幻觉:无相应的客观刺激存在而出现了虚假的感知体验。

听幻觉是临床最常见的幻觉,分为:a言语性幻听b评论性幻听c命令性幻听4、思维障碍正常思维活动的特征:①目的性②连贯性③逻辑性(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和量的增加。

特点:①快;②多;③高;④变。

(2)思维内容障碍①强迫观念:反复、持续出现的想法、冲动、想象等,明知不对、不必要、不合理,但难以摆脱与克服。

特点:伴有主观的被迫感、痛苦感、抵抗。

也是与妄想鉴别的要点。

强迫思维:反复、持续地出现一些想法。

②超价观念③妄想:是一种意识清醒时,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特点:a无事实根据;b与患者文化水平、社会背景不相符;c坚信不疑,难以纠正;d个体独有的和自我卷入的。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

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识、回忆6、遗忘症局限于某一件事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即回忆空白,不是记忆普遍性减弱。

①顺行性遗忘:回忆不起来疾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的事件。

②逆行性遗忘:回忆不起来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经历的事件。

③进行性遗忘:再识和回忆困难,大脑弥漫性损害引起的全面性痴呆和全面性遗忘,同时呈现日趋加重的倾向。

7、虚构症为记忆的幻觉,是以想象的、不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记忆的空白缺损。

多发生在严重记忆损害的基础上,即刻产生,内容生动、荒诞,但连虚构的情节也会片刻遗忘。

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8、自知力广义: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狭义:某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患者对其所患疾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自知力的丧失是诊断精神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知力也是判断精神障碍患者好转程度极其重要的标志。

评定自知力的三个维度:①对疾病的认识②对精神病理性体验的正确分辨和描述③对治疗的依从性9、意志意志的特征在于克服阻力:①自我克制②克服外部阻力③选择能力10、紧张性木僵意识清晰,木僵解除后能够回忆当时的状况。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少动或完全不动,严重者出现含涎、大小便潴留。

蜡样屈曲:紧张性木僵的极端形式,表现为肢体如同泥蜡般任人摆布。

患者清楚地知道却不能抗拒。

11、周围意识障碍定向力:时间、地点、人物、自我定向能力。

(1)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①昏迷②昏睡状态③混沌状态④嗜睡状态(2)意识范围改变为主①朦胧状态②漫游自动症(3)意识内容改变为主①谵妄②精神错乱状态12、精神疾病常见综合征(1)紧张综合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一组症状,最突出表现为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

包括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

紧张性木僵常有违拗症、刻板言语和动作、模仿言语和动作、蜡样屈曲等症状。

多发生于意识清醒状态。

(2)遗忘综合征临床特点: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

(3)恶性综合征以急骤、高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木僵缄默及多种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许多精神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均可引起,死亡率较高、预后不良。

一般急性起病,通常发生在开始用药的1~2周内,大多数在48h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以发热、强直、震颤、自主神经症状最具特征性。

急性肾衰竭、血栓塞、肺栓塞、继发感染、DIC等并发症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硝苯呋海因、溴隐亭为该病特效药。

第五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谵妄概念:一组表现为急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急性起病、病程短暂、发挥迅速,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征:①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可有1~3天前驱期。

②意识障碍昼轻夜重。

③定向障碍为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严重者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④记忆障碍以即刻、近记忆最明显。

⑤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可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

⑥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幻觉。

对声光特别敏感,多为视错觉、视幻觉。

2、痴呆概念: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临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又称慢性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征:①缓慢隐匿,记忆减退为常见症状。

早期近记忆受损,最后远记忆也受损。

②常伴有语言障碍,早期语言表达仍正常,最后完全失语。

③可出现人格改变,常表现为兴趣减少、主动性差、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也可表现为脱抑制行为,如冲动、幼稚行为等。

④情绪症状包括抑郁、焦躁不安、兴奋、欣快等。

⑤社会功能受损,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

3、遗忘综合征概念: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意识障碍、无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种器质性精神障碍。

临床特征:①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障碍,但患者注意力和即刻回忆正常。

②错构、虚构较常见。

③其他认知功能和技能相对保持较好。

第九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精神分裂症概念:病因未明。

多在青壮年起病,临床上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病程多迁延并呈进行性发展,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

2、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生化假说:①多巴胺能假说②5-羟色胺假说③谷氨酸假说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①思维联想障碍:最具特征性的症状②情感障碍③意志行为障碍④感知觉障碍⑤妄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4、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1)偏执型①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幻听较多见,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

②起病年龄较晚,以青壮年、中年为主。

③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不断泛化趋势。

④可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

⑤情感、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

⑥病程发展缓慢,精神衰退不明显,预后相对较好。

(2)青春型①较多见。

多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

②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零乱。

③以“三乱”、“两症”和一过性为特征:a三乱:思维破裂、情感到措、意向倒错b两症:行为怪异症状、色情症状c一过性:一过性幻觉妄想(3)紧张型①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时期,起病较急。

②病程多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

③患者可出现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刻板言语和动作等紧张症状。

④有时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冲动状态,一般数小时后缓解,或回复进入木僵状态。

⑤有可能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好。

(4)单纯型①少见。

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起病隐匿、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

②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等日益加重。

③临床症状主要为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

④一般无幻觉和妄想,以阴性症状为主。

⑤早期症状不典型,常不被人注意。

⑥自动缓解者少,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5、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者自知力不完整,情感反应不强烈,治疗要求不迫切;神经衰弱患者自知力完整,情感反应强烈,治疗要求迫切。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思维离奇、情感迟钝、兴趣减退,而神经衰弱患者则没有。

②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患者,不管如何均无情感反应,患者情感淡漠,有时还伴有违拗;抑郁性木僵患者在医生的耐心询问下,回答简短但切题,即使不能回答,其眼神和表情仍可与医生进行感情交流。

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特征是计划不周、隐蔽性差,成功率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特征是计划性强,隐蔽性好,成功率高。

③躁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兴奋躁动,但不伴有情感高涨,情感变化与思维内容和环境不相配合,动作较单调刻板;躁狂症患者情感活跃、生动、有感染力,情感变化与思维内容和环境相配合,洞察发应较敏捷。

④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因素促发的精神分裂症,疾病早期思维与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色彩,但随病情的发展,妄想离精神因素越来越远,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不暴露内心体验;而反应性精神障碍妄想内容围绕精神因素,情感反应强烈而鲜明,能主动叙述其内心体验。

第十章心境障碍1、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常以情绪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或原发的症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

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复发倾向,预后一般良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心境障碍发病机制的神经生化因素①NE假说②5-HT假说③DA假说④GABA假说3、心境障碍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一)躁狂发作①情绪高涨②思维奔逸③动作行为增多(二)抑郁发作①情绪低落②思维迟缓、消极③意志活动减退(三)双向障碍①反复(≥2次)出现心境的明显改变。

②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同时出现或相互转换,发作间歇期通常能完全缓解。

(四)环性心境障碍①轻性的双向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与低落,程度较轻,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的诊断标准。

②间歇期正常,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五)心境恶劣障碍①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有焦虑、躯体不适、睡眠障碍。

②患者有求治要求,无明显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影响。

③抑郁常持续>2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或缓解≤2个月。

(六)儿童、少年抑郁①表现为学校学校恐怖、逃学、出走、孤独、对周围不感兴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