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




即使受雇者收入一定,缩短劳动时间是否会影 响消费者需求的扩大? 劳动成本的增加,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 投资的变化会影响市场利率 加班率的提高,同时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第七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三、充分就业
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有利于扩大就业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 要因素



随加班补贴率的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 的替代程度 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给工资带 来影响 如果工资率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单个劳动 者收入减少,但若劳动者人数增加,则整体受 雇者的收入有可能增加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 要因素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 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 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 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 高水平。
工作时间供给不仅取决于每周法定工作 时间的长短,是否存在超时工作,还与劳 动时间的分布方式有很大关系。资本密集 型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为提高生产设备 利用率,大多实行倒班制。有些企业生产 过程连续程度高,每周需实行168小时全 负荷工作制。
非全日制工作指每周的工作时间 低于法定劳动时间。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大致 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各方面原因, 从业者志愿从事非全日工作;一类 是从业者被迫从事非全日制工作, 如难以找到全日制工作等。
二、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 1、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 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 的时间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 和。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

计量功能 指示功能


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节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一、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按照经济学传统的标准思考方式,企业没有 必要关心雇用的人数和劳动时间,最关心的应 该是以 “人员· 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投入量。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劳动时间的是劳动的供 给者。供给者根据既定的工资率,选择对自己 效用最大的最佳劳动时间。 很难看到在很长的一段职业生涯中每天平 均只工作短短一两个小时的劳动者?
部分发达国家劳动力选择非全日制工作的理由(1997年) 喜好非 找不到 其他原因
全日制工作
美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荷兰 32.2 66.3 58.5 71.3 72.9
全日制工作 (如求学、残疾等)
12.1 5.5 41.3 12.3 5.5 55.6 28.3 0.2 16.4 21.5
资料来源:日本劳动省《海外劳动白书》,1998年。
1、经济衰退时,如果,在短期 产品需求不足时,削减了人员,迄 今投入的投资成本就会被浪费。这 种时候,企业不减少劳动者人数, 缩短劳动时间才是上策。同时,在 以后的长时间内,如果产品需求回 升的可能性越小,削减人员的必要 性就越高。
2、经济复苏时,要雇用新人,就需要 招聘费、人才开发费等投资成本。如果 判断经济的复苏只是短期的,对企业来 说,延长劳动时间比增雇新人更能节省 成本。所以越是需要巨额的招聘费和人 才培养费的工作,这种倾向越强。增减 人员的决策,并不是由短期利润最大化 为依据,而是以长期目标为依据。
第三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企业特别关心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 间的决定,这是因为生产函数中人数 的增加和劳动时间的增加对产量产生 不同影响,或者成本函数中两者的增 加对总成本产生不同影响。
一、规范性说明
劳动需求量的决定
总 总 成 收 本 入
C }

最大化的 利润

L*
劳动投入量L
二、集体作业的影响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U1 U2
C
E D B A 收 入 t h* 余暇时间 h0 劳动时间T 基本 收入 I 准固定成本
O
Hale Waihona Puke 以上是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说明 了劳动时间的下限的存在。
而关于它的上限,可以从劳动供 给者的生理要求进行解释。人们在 工作一定时间后,会感到疲劳,对 余暇时间的需求就会急速上升。这 样,没有人工作时间超过某种长度。
工作效率的变化和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
人 均 产 量

人均产量
边际效率 B

h 平均效率
劳动时间
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和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时间
R C b a 总成本 总收入
h h*
劳动时间
不同的工作,疲劳程度不同,对 生产效率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对 于不同的工作,企业所要求的劳动 时间也不同。由于收入曲线为产品 价格的变动所左右,所以,如果经 济萧条、产品价格低,企业所希望 的劳动时间随之变化。
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 业态势方面起主导作用;
(二)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 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 者较少.
五、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有效劳动时间或称工作效率,是 指人们在工作期间每小时、每天或 每周克尽职守所实际支付的脑、体 力总量。有效劳动时间在工作过程 中实际上很难监测和计量。
劳动时间的增加和应付工资
应 付 工 资
B
C
A
加班补贴率
0
制度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 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一、制度劳动时间
二、 超时工作
三、 兼职工作
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五、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一、制度劳动时间
由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条件规定的每 单位日历时间中的标准劳动时间称为 制度劳动时间。 如果企业将劳动时间和工资绑缚在 一起进行规定,则劳动者只能接受此 劳动条件在该企业工作或拒绝此条件 不在该企业工作,两者选其一。
近些年来逐渐出现了业绩和劳动 时间长度无关的工作以及随着信息 设备的发达,虽然是集体作业,但 员工没有必要总在一起工作。其中 有些工作如果硬性的受制度劳动时 间制约,业绩反而会下降。因此一 些企业为了对应此类工作,提高业 绩,引入了劳动时间管理由个人自 由决定的制度,以及在家上班的制 度。
四、准固定成本
超时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时间
W C D B V A U2 U1 U3
70
50
40
H 每周工作时间
结论:

人们很容易接受超时工作。 当超时工作不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 的效应几乎是零,替代效应起支配作用。 超时工资率不宜过高?
三、 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是一种超时工作。二 者的区别在于,超时是在第一职 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 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 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 外寻找其他的工作。
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
( 一 ) ( 二 )
劳动力生理方面 道德风险方面
第五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人员调整所需要的成本越高,或 调整时间所需要的成本越小,企业 就会倾向于依靠时间进行调整。选 择调整人员还是调整劳动时间时, 不仅对该时点的调整成本的预测产 生很大影响,对将来产品需求的预 测也产生很大影响。
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 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
每C 周 收 B 入 R
P
Q U3 U2 U4 U1 A
次优时间
F
70
最优时间
55
50 47
制度时间
40
0
每周工作时间
结论:

其他条件不变,从事第二职业的工资率越低、 第一职业工资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人们 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劳动时间不断缩短, 非劳动时间不断延长) 二、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二、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
极影响

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使劳动产品增多


有利于节约能源
现实中企业的工作方式在很多情 况下是进行集体作业的。例如,生 产过程中的流水作业,如果只考虑 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分散的 劳动时间,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 障碍。为了有效利用分工的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必须统一规定集体 作业的时间。
另外,在白领工作中,让劳动者自由地 选择劳动时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例如,在会计和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中,需要和其他部门及他人保持联系。需 要收集各种知识和信息,并将它积累起来 才能完成的工作中,每个人都分散地掌握 着知识和信息是没有意义的。为了交换这 些知识和信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一起工 作。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在经济学中流量和存量是被区别使 用的。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 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 产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流量,与此 相对应的劳动投入量是以“人员时间” 为单位的流量。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
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 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 产物质和精神产品;在劳动时间以外 (非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恢复和再生 产出自己的劳动力。
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 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不同。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 本,招聘成本、教育培训费、 退职金以 及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交通 津贴、福利保健、保险费等。这些成本 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含准固定成本的成本函数式: C = f ( Nw1 , ( N-N-1 )w2 , N ( hs+h0 p)w3 , Kr )
N = 劳动者数,N-1=上一期劳动者数。 W1 = 增加一个劳动者所增加的准固定成本(交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