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学院
案例 5—1
从“五普”数据看我国劳动力流动
三、迁移的发生具有地域性
劳动年龄人口跨地区流动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在省际迁移的劳动者中间,从省际迁出率和迁出人口的绝对数量两个 方面看,一些省份是人口净流入省份,另一些省份则是人口净流出省 份; 迁移的出发地和流入地在城镇就业上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差异; 城镇本地劳动者与外来劳动者在失业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 保留工资不同可以通过劳动者进入的行业、职业和劳动时间特征侦测 出来; 目前,城镇外来人口已经占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约19%。从外来劳动 者进入的行业和职业特征看,外来劳动者与城镇本地劳动者之间更可 能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人才流动的时代,联想公司的总部已经设在了纽 约,在中国受教育在美国上班,如杨元庆等,在美国受教育,在中国 上班,更是一种潮流。扁平化的全球已经进入了国际人才大流动的时 代。
2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5 、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 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企业希望低辞职率, 但是,社会可能认为辞职率太低了。为什么企业希望低 辞职率呢?太低的的辞职率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7、如你所知道的,成千上万的外地民工在北京工作。假 如北京采取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京的措施,试分析这些 措施对所有有关工人群体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1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案例 5—1
从“五普”数据看我国劳动力流动
一、农村劳动力仍然是流动的主体,城镇劳动力流 动开始加速.
从跨区域流动看,跨县流动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劳动者占67.5%, 城镇劳动者占32.5%。 从流入地看,城镇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在流向城镇的劳动 年龄人口中,来自农村的迁移人口大约为4791万人; 在流向农村的迁移人口中,来自其他农村地区者有2134万人。 从迁入率看,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内迁入率为11.8%,省际迁入率为 6.37%。
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 场的经济影响
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
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 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3.1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 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 相对较低。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劳动力流 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
3.2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 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 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当前主要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动或 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 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 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任何发 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 的。 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 简单化,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 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图表 1 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与供给
4.2.3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1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
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 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 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 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 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劳 动 经 济 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模型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移民的经济影响:
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然有害 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是错误的。 “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 于移民。
1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
改革措施: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 城市剩余劳动力应尽快从政府的保护中解脱出来,转变
就业观念,与外地或农村进城劳动力进行平等竞争。完
善法律法规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流出是在农村实施适度规模经营 的契机
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有区别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主要受经济动因的影响,表现为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美国与欧洲)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国内外)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裁员和辞职)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人才向国内的流动)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中高层人员离职增加)
很少。
职业之间 : 劳动力的居住地并未发生变动,但是职业发生了变
化.、
岗位之间 :劳动力依然从事以前所从事的职业,而且居住地也没
有发生变动,只是从一个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或是从原来的单 位的某一个工作岗位换到了另一个工作岗位。
1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2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1 3.2 3.3 3.4 3.5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劳动力迁移)一般包 含多重涵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 业;2.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3.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
两点说明:
4.2.1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4.2.2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 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 率低所带来的损失。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
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 多种劳动力流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 究的重点。
1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2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 80—90 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 不是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 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 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 质性改革。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 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
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 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 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 (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3.5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 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1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是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
间进行流动。
行业之间: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
1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3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 的冲突。 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户籍障碍 信息障碍 成本障碍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 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 合理的格局。
1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3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有较高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