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研究[摘要]通过对中小学进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缺乏专家指导等困难。
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提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福州晋安区地属城乡结合部,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区属学校;为了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调查问卷带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活动类型?校长、教师能否理解或接受“课程需要自己开发”?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教师、学校有什么价值等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为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我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了解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为我区各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积极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建议等,笔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选择了29所学校,其中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21所。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作为样本,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及学校、教师、学生的有关态度。
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了264份,回收率是88.6%,其中有效答卷是242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1. 对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校本(school-based),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从英文的字面分析,其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实际上“校本”有多种涵义,比如课程改革专家郑金洲教授的观点就具有代表性,他从三个方面解读“校本”: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存在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都可以认为存在着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中学教师较小学教师要理解的更深些,54%的中学教师非常清楚校本课程的内涵,而小学教师只有27%。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教师的学历与教师能不能开设校本课程有很大的关系。
2.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好处,教师认为这种好处主要表现在能够满足学生需要,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71%)、能够拓宽知识领域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9%)、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根据学校资源来开发(73%),很显然,校本课程的价值在校长、教师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有少数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足。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各学段的教师对校本课程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看法有些出入:小学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的只占24%,而中学教师占41%。
有26%的教师甚至认为校本课程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尤其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校本课程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负担。
3.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所调查学校的教师来看,一半以上的教师(68%)能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62%的老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创出学校特色并且有70%的老师希望校本课程开发能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进行统一管理。
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
但仍有12%的教师不能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教科书,就是教师编书拿到课堂上去使用。
调查结果还表明,98%的教师有常常思考有关教材的问题。
在平时最关心的问题中,有56%的教师思考“学生想学的内容”,42%思考“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两个问题都是课程的主要部分。
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思考课程方面的问题,具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
而也有0.05%极为少数的老师从不思考,这是一种与课程无关却与个人治学态度有关的个别现象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状况与分析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我区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方兴未艾,截止2008年5月10日,全区有4所中学13所小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共开发了45种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90%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的门数从1—20门不等。
我们还进一步调查了不同的学校与不同的任教学段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小学阶段有94.9%的教师认为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而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师认为开设了校本课程的比例分别为75.5%和87.6%。
从教龄方面考察,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开发课程的质量相对较高。
2.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总体来讲,对于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广大教师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数据表明有93%的教师希望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是被动参加。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或者说是极端抵触的,44%的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和没有帮助。
如何去调动这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扭转这部分教师的态度,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教师的专业需求状况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与“课程资源”方面,而教师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对教师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有力度的支持。
4.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状况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条件,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资源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的选择中,关于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有57%的教师认为缺少课程资源,但是有78%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可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课程开发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
但在我区各校取得现有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的选择中,85%的老师认为是缺乏专业指导,有62%的教师认为缺少课程开发的时间,有60%的教师选择了“缺少经费”。
此外,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区有56%的老师选择不知道和没有能力承当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四、建议与策略总结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只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力,并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也将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力。
同时,已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都能够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因素出发,来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然,进行课程开发的初期有问题出现是正常的,这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课程改革以及继续探索和挖掘校本课程开发。
在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与整理中,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及一些策略供参考。
(一) 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获得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主要是通过“自己看相关的专业书籍”,很显然老师们缺乏专业指导。
同时,88%的教师希望能够获得专家的指导以及参加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因此,学校如何开展校本培训,如何通过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课程开发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校本课程开发难以上档次,上品位。
(二) 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通过精心科学的组织,制定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调控。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我区中小学的课程还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的同时,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或活动课程,要把它们放在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复杂过程,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课程改革专家的协作,因此,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调查中我们看到,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比较严重,教师大都认为开设一门选修课需要“课程资源”、需要“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却很少注意到加强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合作能力”。
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须打破这种个人专业主义的工作方式,要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
(四)建立保障支持系统和推广机制校本课程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应该提高校本课程的地位。
学校要加强领导,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投入适当的经费予以保证,在教师职称申报与评先奖励中优先考虑,予以政策支持。
比如在目前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对优秀校本课程成果进行奖励,对优秀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进行扶持等举措。
加强对课程的推广,通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贯彻和完善教学策略,推广教学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