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指导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指导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卫生调查是识别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首先需要通过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进行调查,以确切了解有害因素的性质、品种、来源及职业人群的接触情况。

第一节职业卫生调查形式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各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管辖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2.对象及要求对所管辖的所有工矿企业,必须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认真填写统一表格并复核后,按计算机编码要求,进行地区及专业系统列表列编。

调查资料逐级汇总上报,每3 年复核一次。

在日常职业卫生工作中,随时将环境检测和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发病情况以及生产和企业变迁情况录入职业卫生档案,以备查阅、分析。

3.调查内容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单位的历史、隶属关系、性质、机构设置、男女职工人数、产品种类、有害职业的分类、接触有害因素的人数、产值以及利税情况等;(2)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记录使用的原料名称、中间产物、产品及年产量、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并绘制工艺流程图;(3)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车间、工段和工种是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采光照明、车间微小气候状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相邻车间有无相互影响等;(4)劳动组织及班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每周几个工作日、每日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情况及在外有为兼职等;(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接触人数;(6)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职业性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表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及以往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等;(7)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情况:针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如通风、防尘排毒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的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维修等情况;(8)生活福利和医疗服务情况:生活卫生设备中有无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疗室等;(9)劳动者的反应:听取劳动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身体健康的反应、特别是对具有刺激性或易于引起急性反应的毒物、劳动者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

4.调查方法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常通过“听、看、问、测、查、算”的方式进行。

(1)听:听取介绍;(2)看: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3)问:口头询问;(4)测: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5)查:健康检察;(6)算:资料分析。

最后,对所得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卫生专题调查1.调查目的专题调查是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情况(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2.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1)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地区占比重较大;(2)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群较多;(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素者;(4)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病损者。

3.调查项目专题调查的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1)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揭示接触水平—反应关系;(2)工作有关疾病调查:探讨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系;(3)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确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4)生物检测研究:阐明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以及在早期检测职业性病损中的意义;(5)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工作环境、职工健康艰苦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投入效益等。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

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事故)时,职业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厂矿医院或诊所)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放射性同位素与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规定《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职业病报告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部门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

在现场,必须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备运转情况、作业状况、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等;通过中毒病人或班组人员,了解事故发生过程及其前后细节,以及同类生产的其它作业场所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

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迅速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如现场已遭破坏,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强度。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可能检测的生物检测指标,应及时采样测定。

最后,根据调查资料,做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上报上级机关并分发有关部门,以吸取教训。

第二节职业卫生调查步骤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更周密。

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一)制定计划计划内容包括:1.调查目的、试图寻求的答案和可能遇到的困难;2.调查对象、对照的选择,样本大小和抽样原则;3.调查方法;4.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和人力;5.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6.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7.预期结果;8.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

(二)查阅文献围绕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有条件者可考虑运用现代文献检索,国际互联网等,以便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全世界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方面的资料,查找到最新的文献。

亦可随时与世界各地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家讨论专题的有关内容。

(三)拟订表格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形式。

每一调查项目都必须用意明确,而非可有可无。

调查表格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调查计划的完善与否。

因此拟好的表格最好先进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效果作必要修改,使其更趋完善。

为便于计算机处理,调查项目尽可能量化,可在表格偏旁位置预留空格,以便填入各项目的“量值” 。

另外,为验证调查对象回答内容的可靠性,可在询问项,如主观症状中随机穿插与接触-反应(效应)完全无关的内容,作为“干扰性项目” 。

整理分析时分别算出“症状分”与“干扰分”,供判断参考。

调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1.调查表的名称;2.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及家庭住址;3.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4.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5.结束部分:包括调查人签字和调查日期。

(四)对象选择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对象。

一般原则是: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本大小和抽样方法;2.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群为对照组;3.在评价检测指标对反应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中,低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4.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它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5.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别注意潜伏期,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6.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求。

(五)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展开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的小型试点调查。

其目的是:(1)检察所预定计划是否完善,切实可行;(2)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表格项目是否合适,测定仪器功能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3)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估计不同检查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统一方法,缩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

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最好制定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人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调查员必须严格遵守调查工作手册中所定的各项规章。

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一现场调查监督人T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

调查中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和整理调查资料。

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

三、总结阶段(一)资料整理与统计1.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内容包括:(1)资料的完整性,即全部项目必须符合调查设计的要求并逐项填齐;(2)资料的可靠性,即调查方法正确、疾病诊断明确、测定数据准确等;(3)资料筛选的原则性,即资料剔除不能带有主观性,取舍要有一定的原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剔除:(1)项目不全;(2)记录欠正确;(3)对照人群曾接触被调查的有害因素;(4)接触人群曾接触足以影响调查结果的其它因素。

2.资料整理: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和分析:(1)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2)按分组要求拟订整理表,对资料进行归并、组合;(3)资料分析,按统计学原则,根据资料特征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参数,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强度,并阐明混杂效应及程度。

(二)调查汇总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所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

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卫生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去(三)论文撰写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深化感性认识,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几篇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论文的题目:尽可能地反应出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内容;(2)摘要和关键词:在摘要中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果。

关键词要简洁明了,其目的亦是为了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3)前言:说明该项研究内容的国内外概况、该项调查研究的动因;(4)调查对象和方法;(5)结果:描述观察到的事实,现象和所获测试数据;(6)讨论: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和概括,说明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与已报道的资料进行比较,将调查结果资料提高到理论高度;(7)近期重要的有关参考文献:目的是指出引证资料和论点的出处,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