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警民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而警民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警民感情、助力公安工作的开展;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笔者就和谐警民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警民关系;和谐;警察形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尤其是公安机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安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地方警民关系还算融洽、和谐。
但由于少数民警的群众观念淡化,态度较差,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使警民关系受到很大伤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警民关系是重中之重。
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警民感情、助力公安工作的开展;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
人民警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同时又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警民关系是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不仅直接体现着国家政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指警民间的关系达到了对等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境界。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警民关系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一方面是实现警与民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利于公安机关工作的开展
公安机关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可以更进一步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发动和组织、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公安工作,更加广泛地利用群众的力量和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
(三)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和谐的警民关系做保
障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发展、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履行职责,不断创新公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和谐警民关系,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干劲,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上来;有利于加强对敌斗争,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有利于增强公安机关的群众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警察作为社会的保卫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必须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并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这是做好全部公安工作的基础。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做好公安工作的坚强后盾。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安机关就成了瞎子、聋子、瘸子,公安工作就会寸步难行。
因此,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
这就要求人民警察高度重视警与民关系的和谐,进一步树立群众意识,通过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
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树立执法为民、立警为公的思想意识,并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最根本问题。
二、和谐的警民关系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公安机关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保障者,要努力通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助于实现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名列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之首。
它不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主要力量。
要实现法治,首先是国家执法者应带头相信和服从法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广大人民的尊严,维护广大公民的权利。
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公安工作的主要活动是执法活动,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应忠诚于法律、忠诚于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最高的行动指南。
(二)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衡量社会和谐
与否的重要尺度。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法律执行机关,维护公平正义是公安工作的主题和核心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安机关要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我们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工作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公平正义取信于民,密切警民之间的关系,是人民警察执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公安执法的灵魂。
(三)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助于加强诚信友爱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也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唯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也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发挥司法公正在维护社会诚信中的重要作用。
又要重点的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等问题,对违法违规办案和以权谋取私利者,从严惩处,取信于民。
三、结语
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我们应时刻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人民警察的铿锵誓言;虚心向任长霞、蒋敏、蒋晓娟等人民警察爱民模范激学习,学习他们身上迸发的奉献精神和爱民情怀。
要坚信“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因为和谐是相互的。
警民和谐,警察是关键。
警察要视人民为父母,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公安干警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
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事一案做起,扎实工作,以真心求理解、以真情换信任、以真为赢支持。
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为构建一个法治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