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企业工程款拖欠款问题分析与措施

施工企业工程款拖欠款问题分析与措施

施工企业工程款拖欠款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摘要: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是十几年来积累和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题,也是长期困扰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而且逐步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要彻底根治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用法律、经济、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本身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以促进建筑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款拖欠;措施探讨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近年来,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施工企业在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往往因为建设单位拖欠其巨额的工程款而深受困扰,从而使资金本已十分紧张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

不仅影响了建筑行业的正常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工程款拖欠的原因分析1.1 建筑市场法制不健全,缺乏解决工程款拖欠的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适用的法律有《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等。

《建筑法》第18条第2款中规定:“发包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

”但该法中对这类行为一旦违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却没有相应的条款规定。

《合同法》的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

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

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6月也做出了司法解释。

但目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工程款拖欠的企业很少,成功的案例也是凤毛麟角。

1.2 部分地方急于求成、盲目攀比,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近几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普遍采取了城市负债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这些负债建设中,大多都经过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债款的偿还有了保证。

但也有一些负债建设是盲目攀比或不顾实际需求的重复建设,甚至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绩而搞的“业绩工程”、“形象工程”。

这些不合理的负债建设,大多数都是采取拖欠工程款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

很多政府投资工程还是“三边工程”,工期紧、变更多,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予以立项或开工,进一步加剧了对建筑企业工程款的拖欠。

1.3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工程担保制度远未建立起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业主和建筑企业的信用意识很薄弱,“守信者得酬偿,失信者受惩罚”的原则,在建筑市场的实际运行中很难得到贯彻执行。

相反,“拖欠有理、拖欠有利”的风气盛行,受到利益的驱动和诱导,一些业主把拖欠工程款作为变相筹集资金的渠道,不讲信用、不守合同,甚至搞恶意拖欠工程款的勾当。

1.4 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企业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了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很多业主利用这个特点,在签订合同时往往附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甚至签订“阴阳合同”,致使建筑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即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甚至陷入难以回避的合同“陷阱”。

此外,一些建筑业企业合同意识不强或签订合同时不严谨,于是在实施过程中就往往出现因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双方扯皮,而在合同中又没有明确的条款可以依据,只能是空口无凭,这就是企业欠缺自我保护能力的表现之一。

1.5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够,监管力度不够,相关制度缺乏刚性建设领域的行为不规范,以及涉及到的五花八门的相关“行规”,不少已经得到治理和整顿,但为什么恶意拖欠治而不止,违规操作杜而不绝,在这当中存在政府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不够的原因,相关制度还缺乏刚性和强制性,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没有让失信者、违规者,特别是一些不良业主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前清后欠”的问题还持续的原因之一。

2 工程拖欠款的危害2.1 债务链拉长,形成大量的“三角债”,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一方面是建筑业企业被大量拖欠建筑工程款;另一方面是建筑业企业又拖欠分包企业的工程款、材料设备供应厂商的购货款、农民工的工资和国家税款、银行贷款。

大量“三角债”的产生,引发了多头的债务纠纷,造成社会信用关系的极大扭曲,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2 拖欠农民工工资,给社会治安的稳定造成了隐患拖欠农民工工资直接给农民工生活带来困难,并危及社会的稳定,一些农民工采取极端方式追讨工资,造成群聚上访、集体静坐甚至自焚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影响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许多建筑企业由于工程款被大量拖欠,不仅无法保证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各种保险金的上缴,还造成企业骨干和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拖欠政府税收。

还有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依靠贷款组织生产,背负沉重的贷款利息,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生产设备长期无法得到更新,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企业信誉严重受损,效益连年滑坡,影响到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4 层层转嫁工程风险,给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有的建筑业企业为转嫁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将工程分包给技术管理水平比较低的企业甚至是包工头,结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使工程质量水平大大降低,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2.5 国家承担的风险加大(1)贷款风险。

业主对承包企业拖欠工程款,使承包企业不得不争取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来维持现场施工和正常经营。

这些高额的贷款,随贷款高比例、长时间的拖欠,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看起来这个风险是企业在承担,但实际上,企业一旦失去了支付能力,银行除采取拍卖企业资产的手段外,一般都是选择给企业办理续贷。

而续贷以后,又加大了风险,进而危及到银行和国家的支付体系。

(2)社会保险的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大都办理了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但据有关资料透露,不论哪个城市、什么性质的企业,都大量地欠缴各种保险费用,因而使国家的劳保基金产生很大的缺口。

(3)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由于拖欠工程款,引起施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加之恶性竞争引起的低价中标,实现企业赢利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

既使账面上有点赢利,形成的利税也只是挂在账上的“应付”而已,就连3.3%左右的营业税,如不是税务部门从业主那里直接拿走,最后也只能被挂在应付账款上。

3 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的措施3.1 严把建设工程合同关,完善合同条款严格按照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签署工程合同。

在“协议书”中,对“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以及“工程质量保证书”等相关条款,在签署之前,施工单位一定要逐字逐条研读,对工程款支付方式、支付期限以及发生纠纷时的处理方式等内容更要仔细考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2 积极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工程保证担保作为一种信用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工程建设承发包活动中,它有效地使市场各方规避合同信用风险,保障合同履行,并发挥着许多积极的市场功能和制度效能。

如能促进建筑市场的良性竞争,淘汰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能力不良的企业;因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担保机构的介入,不会有人冒着承担赔偿贡任的风险对存在问题的项目提供保证担保,从而未得到担保的项目不能开工,这就避免了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出现,同时使垫资拖工的问题也可得到相应解决。

据此,应当积极推行业主支付担保制度来规范市场行为。

3.3 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可谓是我国建筑领域的一大革新。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制度,保护的是承包人的成本利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利,是法定优先权,属于强制性规范。

它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的不平等地位,为施工企业解决工程款拖欠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及其司法解释确立了工程拍卖权优于贷款抵押权、生存权益优于经营权益的重要原则,这对建筑业发展是一个好消息。

从民事优先权法律制度看,该权利类似于特种债权的上的优先权,而且,该条款在许多国家已立法确认,符合国际惯例。

3.4 加快建筑业企业的改革步伐,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筑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改组步伐,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工程风险防范意识。

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当控制企业数量,重点扶持一些企业,避免企业数量过多而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

相关部门也应出台更加合理的市场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做出严格规范,包括工程承发包、市场准入与清出、工程款支付及其他合同管理规范等,并对违法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规定,多方规范市场,保证建筑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合理竞争。

建筑业企业在承揽工程时也应进行充分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于资金不落实或可能不落实的项目不要盲目进行承包;应尽可能的提高自身实力,加强工程质量、工期等管理,防止因质量、工期等问题而造成工程款拖欠。

3.5 改进和完善计划、建设、银行等部门的监督,实行联动执法对于建设资本金落实不了的项目,计划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对于完成的工程未按照合同约定结清工程款项的,其新建项目计划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颁发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银行不予贷款;对于不按照合同约定结算工程款的竣工工程,应属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建设单位不得确认其验收合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在其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依法责令其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对于房地产项目还不得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对于贷款建设的项目,银行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凡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银行应该将其列为信用不好的单位,在其新申请贷款时予以相应限制。

3.6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门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建筑业企业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有效控制建筑业企业数量,限制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要按照新的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从源头上控制队伍的总量;清理、整顿和考核、培训现有的建筑队伍,对没有实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竞争的队伍要清理除建筑市场。

3.7 继续完善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和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建设单位、建筑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的动态监管。

对已经查实的单位和个人,由建设部门统一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并逐步实现信用数据库与土地招标、新上项目、施工许可、银行贷款以及资质管理等方面的联网与共享,形成有效的和可操作的联动制约机制,使防止新欠工程款的有效措施制度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