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中国气候的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

但是,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因此,我们安排四个课时来讲完。

第一课时讲气温,第二课时讲降水,第三课时讲季风气候显著,第四课时讲特殊天气。

气温这节课因为穿插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太大,作物熟制没讲完。

这节课虽然没讲完,但是,让学生给学生讲“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这个问题,效果很好,同学们的理解很快。

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教学任务没完成。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精讲,突出学生的“思”。

所以讲降水时,就吸取前节课的教训,注重精讲,突出学生的“做”、“思”、“讲”。

因此,这节课还是有效果的。

不足就是学生对高山地区的垂直变化理解不深。

季风气候这节课难理解,为了好理解,让学生说出夏天为什么在水里比较凉爽?引出陆地与海洋的热力性质不同。

有冬天开窗脸上有何感觉?引出气温与气压。

由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到季风学生应该好理解。

让学生讲季风形成的原因。

学生理解的很好。

特殊天气,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沙尘暴等等天气的形成、特点、采取的措施。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节简单些。

从这四节,中国气候的教学让我有了许多反思。

学生能说的,老师决不多说;学生能探究出来的问题,老师给他们空间。

如果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并在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时候,把这种观念体现出来,那么,就会远离“一言堂”。

在以
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应该使他们的学习变成多种感官的活动过程,质疑—动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看客”,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让他们动口——讨论,让他们动手——操作。

学生们一定会有兴趣,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