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
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
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
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
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
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
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
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
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
原一线。

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个性化修改(1)探究问题:
“橘生淮南则为
橘,聚生淮北则为枳”试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教师点拨:
从秦岭淮河两侧气温降水的不同来分析。

(3)探究结论:
秦岭淮河南侧为向阳坡,气温高,同时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而北侧则相反,因此由于两侧的气候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植被。

〈二〉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4页图2——21“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共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2)、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有何优越性?
(3)、教材35页活动1、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国没有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2)教师点拨:
主要从这两种气候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来分析。

(3)探究结论: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对规律的总结从而形成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综合能力训练17、18、19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空间
成因
时间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
三、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
教与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