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

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目的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自学内容】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目的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设计建议】纪录片学派源于纪录片历史发展,对于丰富学生对纪录片的了解具有积极意义。

本章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纪录片学派的产生及历史意义。

【讲授内容】(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的大师们(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自学内容】根据“电影眼睛”理论了解纪录片发展的脉络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目的要求】(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在历史的视角下叙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播映等方式对相关纪录片进行反映与点评。

【讲授内容】(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自学内容】根据图书查阅,明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特色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及审美特性【目的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3)了解纪录片的审美特征;(4)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5)掌握丑内容的审美处理办法。

【教学设计建议】在纪录片学派的基础上了解纪录片的历史价值,通过纪录片的对比,以个案分析、点评及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讲授内容】(1)纪实本性与政论性;(2)纪实本性与真实性;(3)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4)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5)自然美——大巧若拙;(6)和谐美——艺术同化(7)意境美——揭示技巧;(8)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自学内容】结合纪录片《望长城》说说纪录片的审美。

第五章选题策划与采访【目的要求】(1)了解先期创作的准备的必要性;(2)了解创作策划与两种思维的关系;(3)了解纪录片的主体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关系;(4)了解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选题策划与采访,本章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通过对《纪录·烟台》选题的挖掘及近年来相关选题、采访的评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纪录片的选题策划与采访的流程。

【讲授内容】(1)创作的准备(2)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3)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4)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5)采访(6)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7)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8)拍摄中的主观干预(9)“重现”与“情景再现”(10)交友拍摄与偷拍【自学内容】课后根据要求确定《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的选题,并加以分析说明。

第六章摄影造型【目的要求】(1)了解镜头的物理特性与造型功能的关系;(2)了解景别的种类及其构图依据。

(3)理解角度对摄影造型的意义(4)掌握各种角度的艺术效果差别(5)掌握画面主体与诸陪体的关系;(6)了解光线对摄影造型的意义;(7)了解光线对表现三维空间的作用;(8)了解光线特性对造型的影响;(9)明确影响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的因素。

(10)明确运动摄影的重要意义;【教学设计建议】摄影造型部分应结合学生先期的摄影摄像课程,以纪录片摄影造型为案例加以分析讲解。

【讲授内容】(1)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2)视听时空统一——摄影构图之一(3)景别——摄影构图之二(4)角度——摄影构图之三(5)画面内容结构——摄影构图之四(6)光线与摄影——摄影构图之五视听时空统一(7)色彩、影调、线条——摄影构图之六(8)运动与造型——摄影构图之七(9)综合运动长画面拍摄——摄影构图之八(10)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摄影构图之九(11)摄影基本功与艺术策略——摄影构图之十【自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组完成反映生活场景的拍电影造型片段,要求掌握摄影构图技巧。

第七章采访与录音【目的要求】(1)明确纪录片同期声的美学意义与文献价值;(2)了解录音在前期创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建议】采访与录音部分强调的是声音的采集,通过声音收集方式与意义分层次讲解录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过程。

【讲授内容】(1)录音——纪录片前期创作的“半边天”;(2)访谈与现场声——有闻必录;(3)从《望长城》的艺术成就看前期录音创作【自学内容】安排学生完成一次社团活动的录音收集过程。

第八章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目的要求】(1)明确蒙太奇对纪录片后期创作的意义;(2)了解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的基本形式;(3)掌握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4)明确长画面的利与弊;(5)掌握节奏及其组接技巧。

【教学设计建议】结合影视剪辑技术与艺术,通过对几段纪录片剪辑个案来加以分析。

【讲授内容】(1)不同编辑创作与多工种(工序)协同;(2)画面组接艺术——蒙太奇技巧之一;(3)叙事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二;(4)表现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三;(5)强化主体意识和理性蒙太奇——蒙太奇技巧之四(6)画面组接依据与接点选择——蒙太奇技巧之五;(7)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蒙太奇技巧之六;(8)两种长画面比较与剪辑选用——蒙太奇技巧之七;(9)影视资料与剪辑——蒙太奇技巧之八。

【自学内容】安排学生对纪录片《沙与海》的相关片段进行重新剪辑。

第九章访谈、现场声和模拟声剪辑【目的要求】(1)明确“访谈”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及剪接原则;(2)掌握现场声的艺术价值及剪接技巧;(3)了解模拟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声音剪辑部分强调现场性,建议通过模拟相关现场进行剪辑。

【讲授内容】(1)访谈的选择与剪辑(2)现场声选择与剪辑(3)音响资料和模拟声运用【自学内容】采访一条新闻并加以剪辑。

第十章解说词创作【目的要求】(1)明确解说词在影视纪实艺术中的地位、作用;(2)了解解说词与纪录片风格样式的关系;(3)了解解说词创作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建议】根据不同的纪录片题材对解说词进行剖析。

【讲授内容】(1)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不完整”取胜(2)解说词与纪录片,双重多样性(3)从腹稿到剪辑【自学内容】写一段关于烟台剪纸的纪录片解说词,要求1000字以内。

第十一章音乐创作【目的要求】(1)明确纪录片音乐的作用;(2)掌握纪录片配乐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建议】要求学生对纪录片类型加以识别并实践使用。

【讲授内容】(1)音乐与纪录片;(2)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3)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4)音乐的以少胜多。

【自学内容】了解音乐与纪录片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十二章后期合成创作【目的要求】(1)明确后期合成常出现的问题;(2)掌握后期合成创作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建议】通过《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制作了解后期合成创作过程。

【讲授内容】(1)后期合成创作的重要性音乐与纪录片;(2)合成:技术与艺术共铸完美作品【自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纪录·烟台》纪录片的剪辑。

五、教学条件根据鲁东大学全媒体实验中心的设备情况,依托实践条件通过行进式分组拍摄,组建《纪录·烟台》纪录片拍摄小组,每组成员十人左右,根据情况分配相关的编剧、策划、拍摄、剪辑、编辑、配音、制片等工作。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把《纪录·烟台》纪录片拍摄打造成为一张有特色的名片。

六、学时分配建议表七、实施建议1、教学组织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演示、课后训练及作业、课外指导、课外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方式进行,授课过程中注重基本技巧和知识的讲解以及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利用PPT营造影视效果,在讲授的同时,通过随堂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练带学,把课堂讲授与练习有效结合起来。

同时,通过课后训练及布置作业,形成课上内容的延伸,根据学科特点,整合课程资源,对课后作业单元化,系列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体系。

在课后训练中,适当地予以指导,对某一纪录片作品先拆分结构,形成文字分析语言,再打乱次序,重新加工创作。

考试分数构成百分比例为:总成绩100%=平时练习成绩50%+课堂讨论10%+期末大练习40%。

2、教材选编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3、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能够熟练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影视作品的剪辑编导。

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运用剪辑理论指导学生的剪辑。

教师队伍要有一定的影视传播学基础知识、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年龄上30-45岁之间。

两至三人组建成课程教学团队。

4、教学评价(1)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书面作业,占比重:10%。

在线发布书面作业题目,交到所属学习中心,由学习中心通过教学平台上报成绩(2)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综合测验,占比重: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