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三、创作班子
(三)摄像
摄像的职责是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前期采访拍摄,主要负责图像的摄 取和声音的记录。
摄像师应有基本的判断和预测能力,判断“正在发生的事”的价值存在, 预测“正在发生的事”的重要走向。更要善于敏锐的记录下这件“正在发生的 事”作为一个完整的情节融合到整部纪录片中去。
第二节 理解与熟悉
四、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代表模式
(一)架构式的真实再现、情景再现 (二)肥皂剧式纪录片 (三)计算机式的纪录片 (四)揭秘式纪录片 (五)口述体的纪录片 (六)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 现实社会问题的记录。
(七)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涌入电视节目。 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2—10分钟。
(二)美学因素
可从造型角度、音响等个角度考虑
(三)公关与安全
证件、许可、安全问题。
第三节 影片构思与设计
纪录片构思完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确定主题之后列出结构提纲时; 第二个阶段:采访拍摄过程中; 第三个阶段:剪辑台上。
一、选题
(一)纪录片的三种传统选题模式
1、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 2、对大众有一定影响的问题 3、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生活
三、故事线索的发现与材料收集
(三)材料收集的渠道 1、采集知情人、相关部门 2、利用互联网络 3、利用图书馆、音像资料馆 4、实地考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采访
采访分屏幕前采访(镜前采访)和屏幕后采访。 镜前采访是记者出现在电视画面中的一种采访样式。屏幕 后采访是通常大家所理解的新闻记者的采访。
(一)目的
前期采访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和未来影片的架构直 接有关的叙事信息;考察并最后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为将要 拍摄的影片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对拍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对将要进行的拍摄工作进行视觉上的设计。
(二)栏目化纪录片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栏目把纪录片变成 一种商品卖给观众和广告商。栏目化做到一定规模,就是 频道化。 栏目化纪录片不同于独立制片,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 和运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是标准化生产,是流水线生产。 作为一档栏目,要定位、包装。注重收视率和投资。
四、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代表模式
(八)大型电视纪录片
在某种程度上,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综 合实力和水准—人力、物力、财力。
大型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标准是:重大、奇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义,同时又是其他传播方式无法胜任的。
(九)系列片
五、物质准备
前期摄像机、灯光、录音、特殊效果镜以及特效拍摄装备装置等。
(二)方法
1、在采访前,了解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背景材料,拟定 采访方向。 2、对当事人的前期采访不宜次数过多,时间不宜太长。 3、配备采访录音机或小型便携摄像机,以备参考。
(三)展开方式
展开方式有直接观察、直接参与、访问以及隐性采访。 (1)直接观察 创作者以公开的身份对被采访事件和人物进行现场观察。
一、对选题的充分理解
(一)文化视点
纪录片是记录今天影响明天,记录的是人对自身的思考、人对历史的 思考以及人自身生存状态、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本土化,也是我们的立足点,也是应 对西方商业化纪录大片侵袭的有效武器。 本土化有两个层面: 首先是中国化。有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识在里面,才能与中国观众的深 层心理积淀相契合。 其次是注重地方特色。
(1)采访对象是主角,切不可喧宾夺主,要学会倾听。 (2) 提问要直截了当,不要绕圈子。 (3) 避免一开始就提出艰涩而难以回答的问题。
(4) 避免进逼式提问。
(5) 既不要居高自傲,更不卑躬屈膝。
(五)寻找关注点
关注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纪录片的创作走向及主题捕捉。
五、实地勘察
(一)技术因素
光线、声音、电源
主题的选择提炼要注意的几点: 1、客观上有必要。 2、主观上有见解,即创造性原则。 3、人的主题是不朽的,电视纪录片应该是对人自身生存 的反应,人们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4、主题不必无端地别出心裁,但要老老实实地表现它。 5、选题不等于主题。 6、主题创作思维的出发点是先确定关注点,后提炼主题, 避免主题先行。
第一节 组织创作班子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一)独立制片 也可以称为独立制作人制片。 独立制片与栏目化纪录片的区别: 独立制片的导演要考虑投资者的意图,发挥着较为自 由、主观、创造的作用。 栏目化纪录片的导演受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 风格的制约。
第一节 组织创作班子
一、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
二、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一)制片人中心制
制片人是整个栏目的行政领导和艺术总监,他(她)对整个栏目的宏 观策划、栏目定位、栏目理念、节目统一标志、财务、人员、收视率、市 场推广、公共关系以及栏目的每一期节目内容和艺术质量负责。
(二)分级责任制
分级责任制,其实是节目制作人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的结合。栏目 仍设制片人,对栏目的统一性负责;但下属的编导在作品的创作问题上拥 有很大的决策权,对作品的艺术性负责,因此,制片人处于栏目的中心, 而编导处于作品的中心。
三、故事线索的发现与材料收集
(一)一般地说,故事线索来源的几种渠道: 一是利用媒体资源。 二是道听途说。 三是有关人士的反馈提供。 材料收集包括文字材料的搜集和声像材料的搜集。 (二)材料搜集的范围:
人物的基本情况。(诸如年龄、受教育程度、 对现实的观点态 度、人际关系等) 家庭环境因素;人物的生活阅历;人物的成就与失败; 人物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状况;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事件周边关联状况;相关历史与文化知识。
(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选题要避免两极分化。 一极是极度的政治化,解释党和政府的政策 一极是极度的非政治化、低层化,“深山老林派” 2、选题要主流化。
二、主题
主题在纪录片里也可以叫做主旨或观念。主题是 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形成的,主题源于生活。
一部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片中的材料,而使这些 材料结构在一起的是片子的主题。
谈话技巧:
A、建立情感交流,从环境细节中引起谈话气氛,渐入采访主题。 B、要化大为小,破题细问。 C、不要让采访对象只回答“是”或“不是”,提问要具体化,有 启发性,留有余地。 D、察言观色,随机提问,耐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言论。
E、在访问中善于发现新问题,要特别留心追问谈话有矛盾的地方。
(四)注意事项
(二)写意法
即画面对解说表现的内容不是很一致,不是实写,而是一 种写意、联想,往往使用空镜头,这样的画面要求美。
(三)反衬法或称对立写法
声画展示的不是同一内容,画面增加了电视的信息量,有 力地表现主题,尤其是在回忆过去悲惨的、落后的、凄凉的 等反面事情方面,用反衬法非常合适。 1、脚本的两种写作格式 一种是画面与解说词左右分开写,左边写画面内容,右边 写解说词,中间竖线隔开约在稿纸中间,亦可稍靠左边。 一种是画面与解说词上下分开写,先写一段画面,然后空 一行写解说词,依此类之。
三、创作班子
(一)制片人
制片人又可以叫商业艺术家,它具有丰富的创作理念,又是一位电视专 家,对市场也很了解。 制片人从制定完整的成本预算表、时间进度安排,到组织创作班子、编 辑合成、推向市场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组织创作班子,制片人的首要责任是根据题材和风格选好导演和摄像。
(二)导演
在一般情况下,导演的工作范围包括前期拍摄的一部分和后期编辑的全 部。作为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需要负责整个节目的采访、构思、后 期编辑、混录合成等一系列工作。
(二)平民视点
包括平民化的视角以及拍摄心态的平民化。
(三)受众视点 在产业化背景下,决定栏目生存的标准主要是收视率 和广告额,这是受众对象化的现实结果和评判依据。 一般来讲,受众市场有三类:目标市场、有效市场和潜 在市场。在策略上是锁定目标市场,吸引有效市场,渗透潜 在市场。
目标市场,指那些“精英”,扩大点范围指纪录片爱好者、 DV 运动者。 有效市场,指那些偶尔收看纪录片,但还没有形成习惯,没有 聚焦在某个固定栏目的观众。 潜在市场,指那些经常收看性质类似的节目的观众。 (四)营销视点 纪录片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是商品。 (五)国际交流视点
三、纪录片的制作方法与提纲的编写
纪录片制作方法的几种类型: 一是先写出完整的解说词或脚本,按词或脚本去拍摄 画面,或寻找视听资料; 二是先去采访拍摄,然后剪辑成片,最后配以解说、 影响等; 三是列出结构提纲,再据此列出拍摄提纲。
(一)对位写法 即解说与画面内容一致。注意,画面是解说所指,但并 非重复,画面要开拓解说的蕴意,或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或 强化解说的视觉作用,或形象地展示解说内容。
第五章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第一节 组织创作班子
第二节 理解与熟悉
第三节 影片构思与设计
第五章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在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包括: 策划阶段:从市场调查、采访到题材的确定与拍摄提 纲的撰写。 前期拍摄:从现场采访以及图像、音响素材的获得。
后期编辑:从剪辑、解说词写作到纪录片做成。
在策划阶段: 首先是市场调查。 其次是采访。 最后是技术设备的准备。
(2)直接参与
创作者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采访事件和人物的活动中, 创作者既是故事过程的亲历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
(3)隐性采访
创作者为了更真实或其他创作意图而隐匿其真实身份, 对被采访事件和人物进行的采访。
隐性采访有隐性直接观察和隐性直接参与两种类型。
(三)展开方式
(4)访问
创作者与被采访者的直接交谈,有直接访问和媒介访问两种。 直接访问指面对面的谈话;媒介访问指通过电话、远程电话、纸 质介质以及因特网等媒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