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来人说人大附中

过来人说人大附中

原文出处 http:///s/blog_701a6ef601015f93.html过来人说人大附中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候都浪费了。

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是一辈子对于我来说,我不恨学校,我更恨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不应该送我上这个学校。

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人大附中的氛围是以成功为唯一标准,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我是被摧毁了。

我在高中三年缺失的东西,使得这个进名校的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摘自几名人大附中毕业生的发言我知道自己正在写的这个东西,不一定能引起轰动,甚至可能连反响都没有。

但是如果能幸运地有那么一点的话,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得罪很多人——包括校领导,以前的老师,同学。

但是我不在乎,如果它真的能引起哪怕少数人对人大附中教育思想的反思的话,与其带来的善果相比,我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1.复杂的学生来源和赞助费疑云每个对人大附中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个学校和别的一样,是收钱的,而且绝不少收。

我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度过了三年,自然遇到不少通过这样特殊渠道进来的同学。

而且,我当年上的是排名最靠后的一个实验班,(人大附中每个年级都会有几个实验班,和普通班。

普通班之间没有排名,学生水平平均分配。

实验班总数较普通班略少,之间有排名,例如第一实验班,第二实验班等。

当然,对外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而这个班的“实验”意义,相对于排名较高的几个实验班反而更大。

一些上进心强的家长,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把孩子送进人大附中之后,还想更进一步,进那些几乎全班都能上清华北大的实验班。

这样的家长显然不少,这脱节的最后一班也应运而生。

班内的学生来源,有初中部升上来的;有普通中考考上来,又通过中考后的实验班选拔的;有附中教师的子女;有送钱走关系进来的。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个班的平均分比其他实验班有显著差距,但是也比普通班略高。

通过这个班的学生组成,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大附中学生的主要来源。

1.从初中部升学的人民大学子弟。

2.华校学生。

3.普通中考考进来的。

4.中考前签约的学生。

5.通过关系或金钱取得入学资格的(包括本地和外地学生)。

这几类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是也有交集。

譬如初中部的参加高考并成功过线,就同时属于1、3,华校学生有的上了初中部,有的没有,而在高中时考了回来,或者签约回来。

复杂的学生背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大附中收受家长赞助费的事实。

但是关于这笔钱,刘彭芝校长在面对批评时矢口否认,声称从没收过赞助费。

依我看这纯属谎言。

但是这谎言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有人向我透露过:“RDFZ是不会收不该收的钱的;赞助费可以不以赞助费的名义收,那可以叫教育捐赠。

”因此,人大附中账面上绝不会有所谓择校费,赞助费,所有的进账都会有体面的名义。

但漂亮的操作不能掩盖事实,谎言不能掩盖真相。

像这样的学生比例很小,但总数量绝对不少。

在这些不同来源的学生中,初中部和有着华校背景的学生,对人大附中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应。

签约学生由于对人大附中模式提前有所了解,更是由于家庭对于应试教育的迫切追求,也相对适应。

而外校考进来的,适应性就相对差一些,需要时间调整。

而通过特殊渠道入学的,尤其是初来北京的一些学生(父母多是外地的富商,进京的官员),人大附中的教育模式对于他们显然就是一场噩梦了。

简单地介绍一下所谓的人大附中模式。

其实单看课程表,人大附中的课业并不繁重。

但是关键在于放学后经常会有一次正规的考试,名曰“统练”。

在高三时期统练频率就达到了每天都有。

除此之外,作业的繁重或许其他学校相差不多,关键在于人大附中的练习册难度远超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题目的灵活程度让此前很少经受如此训练的学生自然难以很快适应。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高三的模拟考试都会排名。

之后的名次在在全年级张榜公布,不是在考试后直接公布分数,而是在下次考试排考场的时候,按照考试名次安排。

看考场安排的结果,就知道自己的位置。

如果上次没考好,下次就会坐在水平相对差的人们周围,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每次都是坐在后几个考场,周围的人都已熟识,自然形成一个自暴自弃的圈子。

2.沉重的课业压力和与选修课浮华就是这样,在前些年中小学“减负”的政策下,以“统练”的称呼代替考试,以排座位的方式代替公布名次,以教育捐赠代替择校费——人大附中就这样继续着它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手段。

一个事例,可以让人看出其手段之精巧:高三那年的寒假,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人大附中进行加课。

但是这与它一向标榜的素质教育相悖,据说是导致一个家长向教育局举报。

接着,人大附中并没有取消加课,而是让学生们没人交一定的所谓“培训费”,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早上,摸黑进入人民大学,在人大的教室上课。

更绝的是,学校给下的命令,竟然是“不许穿校服”!如此瞒天过海的伎俩,真是令人叹服。

既然学生们的压力如此之大,那谁会去参加那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呢?这正是我要说的,或许高一时涉世未深,还有些时间。

但是,随着压力的逐步加重,大部分人都会放弃选修课和其他课外活动。

因此,选修课的存在,和美好的高中生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确实会有一些人坚持参加这些活动。

主要有两种情况:1. 确实是才智过人,常规的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挑战。

而且能够通过课外活动,参加学科竞赛以获奖,增加被大学特招的可能。

2. 常规的学习以一塌糊涂,考进名牌大学的希望已不大,或者是通过获奖另辟蹊径,或者就是自暴自弃,放弃常规学习。

第一种情况,学校当然会鼓励,因为每年获奖的数字都会放在学校的宣传手册上。

第二种情况,学校更不会阻拦,反正让他们学习也考不上清华北大,没准真拿个奖呢。

而其他的学生,如果专注于课外活动而减少了学习时间,老师们绝不会答应,因为他们的奖金是与学生高考成绩相关的。

这就是人大附中的教育方法。

就像另外一位毕业生所言,以成功为唯一标准。

根本不像他们所宣传的“育人为本”。

学生们分为三等,第一等,在最好的几个实验班,在同龄人的压力下拼争,各个身怀绝技,成绩优异。

第二等,普通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和学校公布排名等各种政策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努力学习高考课程。

第三等,主要是通过特殊手段,走关系或者交择校费入学的学生,被放任自流,失去了本该受到的老师们的关注:只要不惹事,干什么都行。

3.是否培养人才有人会说,不能因为少数人而分散老师精力,进而影响大多数人的学习效果。

更不能因为人大附中这些小的失误,而抹杀它培育出这么多人才的成果。

人大附中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才?没错,每年多少上清华北大,世界名校,多少竞赛获奖,连续多年文理状元,这些数据,都是真的。

但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仅凭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They don‘t do any damn more molding at Pencey than they do at any other school. And I didn’t know anybody there that was splendid and clear-thinking and all. Maybe two guys. If that many. And they probably came to Pencey that way.”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人大附中根本没有什么教育上的建树,根本没有所谓的育人。

那些辉煌的成绩,只不过是垄断优秀生源的结果。

这些人,如果去了其他学校,多半也会取得同样的成果。

至于垄断优秀生源,这里还有另一个故事。

人大附中创办的华罗庚学校,长期以来从事小学课外教育。

其中有个所谓“1班”,选拔进入后,并经常淘汰落后者,填补优秀学生。

如果能在这个班直到小学毕业,将直升人大附中初中。

这就是所谓的小升初“占坑班”,也正是人大附中现在极力否认的,而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批学生在经过初中和中考的选拔淘汰并填补新人,最终形成了高中的排名靠前的几个实验班。

有了这批学生,人大附中取得的高考记录,学科竞赛奖项,也就并非难事。

因此,要评定人大附中的教育成果,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让学生自己回想得到了什么,二是分析教育方法。

前面我已经说了,人大附中的教育方法就是老一套,高压政策,应试导向,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对外宣传用的花架子。

人大附中一个被公众赞许的行动,是利用高工资吸引优秀教师,建设教学队伍。

依我看这或许有用,但真正受益的,绝不是大多数学生,而是那批排名靠前的实验班学生。

也正是他们,也只有他们能为学校挣得名气——竞赛获奖,高考高分,考入名校。

要我总结在人大附中三年的生活,我觉得这所学校除了帮我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其他的收获基本为0。

如果说负责任的老师,以及那些选修课,真的对我人格培养或者兴趣发展起了一些作用的话,在高三时期残酷的压力下这仅有的所得也被摧毁了。

一位通过特殊渠道入学的毕业生告诉我,他理解学校:“不能因为我这样的拖慢了教学进度。

” “其实我属于那种懂事比较晚的孩子。

那个时候就是家长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了。

要换做现在,打死我也不能去。

”说到高压政策,他不同意,“说实在我从来没感觉到什么高压,因为我觉得老师没怎么管过我。

一开始还好,逐渐就成了作业交不交没人管。

统练、上课,参不参加也没人管。

”这确实是极端的例子。

然而,那些在班里后进的学生,刚开始未能适应人大附中模式的学生,又怎能享受到人大附中拔尖式教育的益处呢?4.西山分校继续敛财,公平与否的辩论很多人都看到了房地产公司“在差不多一千种杂志”上登的广告:买别墅,送人大附中名额。

更不用提高速公路旁的巨型广告牌了。

很明显,这是人大附中的一大罪状,而且很难通过他们管用的媒体操纵手段洗清。

因为既然和房地产商签了合同,人家就要打广告,就要名正言顺地使用人大附中的名号。

当然,大家也都明白,送的名额,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的名额,而不是本部。

西山分校,包括被人大附中兼并的西颐中学,北航附中,其教学水平肯定是比不上本部的。

据说,“只是找些本部考核不过关的教师下放。

”当然,这只是传言。

但是,人大附中利用分校敛财,则是铁的事实。

杨东平批评人大附中的主要论点,是生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富足人家,不符合教育体系公平的原则。

人大附中近几天则开了微博,大力宣传其帮助贫困地区开展教育,以及贫苦人家的学生,以此进行反驳。

我觉得双方的做法都十分可笑。

首先毕竟有大量的报考和招收普通中考考生的记录,而杨东平的想法失于幼稚地认为人大附中索取择校费,与房地产商合作,就能接收大量的富人子弟进校读书。

首先,择校费是事实,而且即使是人大附中本部,确实有很多经过特殊渠道入学的,家境富裕的学生。

但这些人,人数不少,但从比例上来看,还是绝对少数。

而且,这些学生的命运,基本上不是接收三年煎熬,就是被放任自流,很少有能跟上教学进度的。

另一方面,人大附中愚蠢的微博宣传简直是不值一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