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共30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莅.临(lì)粗犷.(guăng)憔.悴(qiáo)咄.咄逼人(duō)B.侍.弄(shì)徘徊.(huái)啄.食(zhuó)人迹罕.至(hǎn)C.诅.咒(zǔ)干涸.(gù)闪烁.(shuò)众目睽睽.(kuí)D.贪婪.(lán)滑稽.(jī)中.伤(zhòng)随声附和.(hè)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爱慕气慨漠不关心花团锦簇B.恍惚坍塌沉默寡言大相胫庭C.琢磨缥缈眉开眼笑不可救药D.禁固惩戒怪诞不经神采奕奕3.(3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②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④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A.③②①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4.(3分)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①形成经典是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时势和机遇,最重要的是要靠时间流水的洗涤,就如同新疆玉龙喀什河里和田籽料的形成一样,经过千年百代还能留传下来,才可称为经典。

②经典质量须过硬,本身质地越坚硬,越能经受流水翻滚涌动、冲撞磨擦的考验,作品也就越有品位和境界。

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而光彩夺目;欧阳修的《秋声赋》,因有“奈何以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谦卑而生智慧;《徐霞客游记》则因“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而令人景仰。

④在传播方面,专家选本、个人文集和大众喜爱相互结合方能成为诞生经典的窠巢,从未进入专家选本和个人文集的作品最后能成为经典的概率是很低的。

A.第①句将时间比作流水,形象地说明了时间在经典形成中的检验作用。

B.第②句中,“经典”“考验”“坚硬”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C.第③句用两个分号隔开了有关经典的三个事例,三个事例之间是并列关系。

D.第④句中的“窠巢”一词,本指鸟兽的窝,文中喻指促生经典的载体。

5.(3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B.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C.古诗词中,“雁”可以代指书信,也可以表达思乡之情;“咏絮才”源出东晋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D.古代称贬官为“左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官(县尉)。

6.(10分)根据提示,填写诗文名句。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朱自清《春》)(2),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诫子书》)(4)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后的思念在诗人笔下化作绕指柔丝,牵动着人们善感的心灵。

李商隐在巴山秋雨中“,”的期盼就体现了这种情感。

(5)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用“,”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仍渴望戍守边疆、报效国家的愿望。

(6)同样描写自然景物,刘禹锡用“”描绘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7)人们对于财富利益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正如孔子《<论语>十二章》中“,于我如浮云”一句提倡的安贫乐道思想。

7.(3分)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收录有《藤野先生》《父亲的病》《范爱农》《猫》《五猖会》等篇目。

B.屠格涅夫的散文集《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C.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描绘了好学上进的淑士国、酸腐吝啬的黑齿国等30多个神奇国度,想象奇特,构思新颖,读来让人兴味盎然。

D.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他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贪恋女色等,但他又不失忠勇和善良,能知错就改,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8.(2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

……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这段文字中的“裙钗”指的是。

《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二、阅读(共50分)9.(5分)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结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17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君与家君..期日中②相委.而去③及事讫.④须期.乃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止于.野亭其一犬坐于.前B.计日告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D.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

11.(12分)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

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

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

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

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

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

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

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绣眼冷看芙蓉→→绣眼回归自然(2)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从描写角度)②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从修辞角度)(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对芙蓉的谴责与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