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水浒传》以其独特的江湖文化对之后的英雄传奇小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水浒传》的江湖文化。
关键词:游民、文化、众生相
自《水浒传》出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现在人们还喜欢阅读《三国》和《水浒》,是因为社会上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
”什么是“三国气”和“水浒气”呢?按照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解释就是“游民气”,或说游民性格和游民意识,也就是“江湖气”。
【1】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还有一些江湖气的的存在,所以这些小说或由它们改编的戏曲和电视剧还能挑动许多观众内心的“江湖”情结,因而仍能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
一、游民
这里所说的江湖也就是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充满刀光剑影、阴谋诡计的江湖。
例如《水浒传》中第二十八回在十字坡的黑店张青、孙二娘请武松吃饭的时候,三人就说了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此类的话语,把押送武松的公差吓的只是下拜。
武松还安慰他们说“我等江湖上好汉们说话,你休要吃惊,我们并不肯害为善的人”。
这里所说的“江湖”最早出现在南宋以后“水浒”系列作品和《水浒传》中,在这些作品之前还没有人这样大量地使用过这个词。
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江湖的前两种意思,真正明确地把江湖看成是所谓江湖好汉杀人放火、争夺利益的地方,应该从《水浒传》开始。
所以可以说《水浒传》中的江湖是当时社会游民为生存而奔走奋斗的场所,这些人都是因为某些原因成为社会统治者的对立面,此时生存成为他们最基本的需求。
他们凭借自己本领、胆量以求安定的生活。
在这个江湖上人们不仅要“争”,而且在“争”的时候可以杀人放火、目无法度,甚至不惜一切手段。
《水浒传》的江湖是其实是被当时统治者压制排斥的隐性社会。
由统治者与士农工商构成的,按照统治者所确定的规则活动社会则是显性社会,是主流社会。
江湖是不为人知或者是极少人所知的隐性社会,江湖上成员大多被统治者的对立面,江湖的社会规则是与统治者所统治的主流社会的规大相径庭的,所以江湖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隐性的社会。
一般地说,江湖只是以一种松散模糊的方式存在,然而江湖中却有形的组织,这种有形组织基本上也是秘密的,如秘密社团、帮会等等,如《水浒传》中梁山泊就是个有形的组织,在宋代往后这种有形的组织的就越来越多,江湖游民也就越来越多,在统治者看来,这些游走江湖的人绝非良民,于是通过监督或制定严厉法律,把他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但是从《水浒传》中也看到江湖的概念在主流社会还是有所体现但又有一定的界限。
比如,林冲发配到了沧州时,在一个酒店里酒店主人向他介绍说村中有一个大财主,姓柴,名进,称作“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
值得注意的是“小旋风”是柴进的一个绰号,柴进跟主流社会往来时,与主流社会的一些上层人士交往时,是不会以“小旋风”自称的,因为“小旋风”是属于“江湖”上用的。
但在江湖上晁盖宋江见到柴进要称小旋风,都可以用小旋风这个绰号沟通交流。
然而在主流社会绝对不行,而且主流社会的人们视有这类绰号的人物为社会对立者,是要被压制排斥的。
统治者要想压制排斥某人,也往往要给他起一个江湖绰号即可,如清风寨的知寨刘高一心陷害宋江,抓住宋江之后,宋江自称张三,是个做买卖
的良民,而刘高则想把他断成盗贼,于是在给宋江做档案时,把他称为“郓城虎张三”。
有了绰号,就知道是江湖上的人,也就离土匪不远了。
【2】
此外江湖上还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
梁山好汉经常说到,不能干某件事否则要被江湖上的人所耻笑。
但这种道德评价标准与主流社会不同。
再如江湖还有自己的传媒渠道,有事情很快就会在江湖中传播开来。
像林冲上了梁山之后受到王伦的排挤,这件事江湖上很早就有人知道。
为什么呢?因为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而游民流动性非常大,有点事情很快就传播开来。
从多方面看,我们可以证明江湖是一个充满游民流动性非常大的活动空间。
二、文化
上文已经提到江湖其实就是个隐性的社会,也就是说江湖并不是具体的场所,它一个由特殊人群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网,所以它不是实际存在的而又是无处不在的,在《水浒传》中的许多地方提到了江湖,如郓城县的勾栏里有白秀英在那里去演唱诸宫调;渭州街头有打虎将李忠在那里打把式卖艺,揭阳镇上病大虫薛永在那里耍枪弄棒,以博衣食等等。
这些地方是因为有了江湖人的奋斗才成了江湖。
所以市井、乡村、道路都可以是江湖,也都可以不是江湖,关键在他是不是江湖人活动的场所。
在这里江湖人不是生活在城镇的下层民众,也不是市井细民,更不是蜷曲在乡村的宗法农民。
江湖人和这些人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江湖人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流动;而这些人基本上是不流动的,他们有稳定的生活。
在以统治者的主观思想所控制的主流社会中,大多数人是稳定地生活在他们所在的土地上的,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此来维持他们的较为稳定的生活。
能够流动起来的是被迫脱离主流社会秩序的游民,在《水浒传》中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原为十万禁军总教头,遭奸臣高俅迫害以至家破人亡,甚至还要了却林冲的性命,林冲在山神庙事件后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3】像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如鲁智深为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恶霸“镇关西”,武松因被奸臣利用而血溅鸳鸯楼等等。
这些人原本也都有自己稳定的生活,但是因为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等原因,被迫脱离主流社会秩序,成为主流社会统治者的对立面,从此成为江湖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及这些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旁观者看来已经符合江湖上的人所作所为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所到之处也都可以称之为江湖,所以可以说郓城县的勾栏里是江湖,可以说渭州街头是江湖,可以说揭阳镇是江湖,更可以说山神庙、鸳鸯楼是江湖。
所以江湖不是实际存在的而又是无处不在的,是因为有了江湖人的奋斗才成了江湖,江湖是因江湖人而存在的。
三、众生相
《水浒传》是描写江湖游民奋斗的故事,就情节来说它描写了各种各样江湖人的生活。
如果说游民是江湖人的主体,那么《水浒传》中也写了众多的游民。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游民像江河中的李俊、张横、童威、童猛,开黑店的孙二娘,盗马贼段景柱,小偷小摸的时迁,杀了人逃亡在外的戴宗、在监狱里做了小牢子的李逵。
逃避灾难的武松,专好结识江湖英雄好汉的刘唐,贩羊卖马折了本靠打柴度日的石秀,打把式的卖艺的薛永等等。
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丧失了产业、走投无路而干上这一行的,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吃了官司,上山下海以避难,更多的是因为干没有本钱的买卖。
他们的本意是想过稳定的生活,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脱离了主流社会,漂泊江湖、浪迹四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卷入反社会活动。
梁山108将中最多的就是游民,占了将近一半。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说高俅也是个江湖游民,他原本是游手好闲之徒,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曾经还因为诈骗被发配后得赦免,回到东京后,由于机遇好,被徽宗看重,得以混迹朝廷。
他是属于那些改换门庭的游民。
只不过梁山好汉普遍认为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博得的功名才是正当的,而高俅只是靠踢球,读者往往更倾向于梁山好汉的观点所以高俅也自然被认为是奸诈小人。
此外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些不属于梁山系统内的女游民。
如阎婆惜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阎婆惜会唱曲,原与父母流浪到郓城县,本想在这里安顿,不料父亲得病死在城里,母女没有买棺材的钱,于是把阎婆惜贱卖给宋江,成了宋江的外室。
但施耐庵在创作时并没有把同属游民的阎婆惜纳入到梁山系统中,并且刁难宋江,出卖梁山,杀了她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水浒传》中还写到许多游民知识分子,也就是稍有文化的游民。
宋代经济的发展对于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果,有钱的可以做隐士,有关系的可以奔走官场,有一技之长的可以依附于豪门,也有绝望沉沦于社会底层的,利用各种正当或不正当手段谋生。
这些人就是游民中的知识分子。
《水浒传》中吴用、公孙胜也属于这类人,他们文化程度未必很高,但只要有一点知识,就了成为队伍中的军师领袖。
【2】
仔细分析《水浒传》其实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背景,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些人物间的千差万别,才使得梁山好汉的形象生动逼真。
《水浒传》中的江湖是丰富而生动的,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鲁迅所说的我们的社会有“水浒气”“三国气”,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不能否认《水浒传》的广泛传播也是其原因之一。
正如清代学者钱大听在《正俗》中说,“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那就是“小说教”。
表明了小说对于民众思想影响之大。
现在也是如此。
但我们更要看到独特的江湖文化是《水浒传》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实为可贵。
注释:【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人民网
【2】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中国文学网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