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由于大量有毒和有害的物质进入海洋,许 多地区的沿岸海域受到严重污染损害。水底动 物大量死亡而成为荒漠 ,有毒物质在动物体 内富集。
近10年来,我国海域还发生了各种溢油 事故20余起,造成大量石油流入海洋。近 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沿岸的许多海区已 受到污染,若干港口水域,河口区,某些 海湾,以及某些工业城市附近海域,已受 到严重污染,特别是大连湾、锦州湾、胶 州湾、杭州湾,以及长江口、珠江口、辽 河口等河口区污染更为严重。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岚风追月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概 述
海洋生态环境的定义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及防护措施
第一节 海洋生态环境的定义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 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 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 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 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 括自然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 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 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海 洋 生 态 平 衡 的 打 破
自然本 身的变 化,如 自然灾 害
不合理的、超强 度的开发利用海 洋生物资源
海洋环境空间 不适当地利用
人 类 的 活 动
第二节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 及保护的必要性
• 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海洋 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海洋水体、海床和底 土,海面上方的大气,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对 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形容也 是不会过分的。海洋几乎对地面上的一切变化 过程都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海域污染示意图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 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 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 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 约6.5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约1.4万平 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 2007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 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 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 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 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 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52%、29%和 19%。
主要生态 系统类型
健康状况
五年变化趋 势
双台子河口 锦州湾* 滦河口-北戴 河
渤海湾 莱州湾 黄河口 苏北浅滩 长江口
辽宁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天津市 山东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3 000 650 900
3 000 3 770 2 600 3 090 13 668
河 口 海 湾 河 口
海 湾 海 湾 河 口 湿 地 河 口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 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主 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 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 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 开发活动等。
生 态 监 控 区
所在地
面 积 (平方 公里)
在地中海一些沿 岸水域中,鱼类、 藻类、蟹类、贝 类、海星、海胆 等实际已经绝迹。 日本、美国、苏 联等许多国家的 沿海和海湾,都 出现过类似的严 重危害。
我国沿岸海域的污染也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 了严重损害。在污染严重的海域,许多经济生 物资源明显衰退,渔场外移,或不能形成渔汛, 滩涂养殖场荒废。我国最大的商品鱼基地—— 舟山渔场也遭受了严重污染。由于污染区多集 中在适合于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近岸、海湾、 河口和滩涂地区,因而对海洋渔业的危害越来 越大。
2007~2008年全国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赤潮发生次数 海 区 2007 渤 海 黄 海 东 海 南 海 合 计 7 5 60 10 82 2008 1 12 47 8 68 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 里) 2007 672 655 9 787 496 11 610 1 578 12 070 60 13 738 2008 30
亚健康 不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基本稳定 略有好转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略有好转 略有好转 基本稳定
杭州湾
上海市 浙江省
5 000
海 湾
不健康
基本稳定
乐清湾
闽东沿岸 大亚湾 珠江口 雷州半岛 西南沿岸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 广东省
464
5 063 1 200 3 980
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红 树 林 保 护 区
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1.与海洋开发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2.实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分类管理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政策措施
4.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5.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 基础设施建设 6.加强海洋环境立法和管理工作
7.重视国际和区域性合作
海 湾
海 湾 海 湾 河 口
亚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基本稳定
略有下降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 治区
广西壮族自 治区 海南省 海南省
1 150

珊瑚礁
亚健康
基本稳定
广西北海
珊瑚礁、红 120 树林、海草 床


基本稳定
北仑河口*
150
红树林
珊瑚礁 海草床 珊瑚礁


基本稳定
海南东海岸 西沙珊瑚礁*
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损 害,可能影响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全球水分 的循环,引起热状态和大气环流的不平衡。 过去不曾出现过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区现出 现严重干旱和洪水,或出现破坏性霜冻和 飓风现象,可能都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有关。这一类严重自然灾害已经给地球上 的许多地区造成了无法抗拒的巨大损失,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2.损害海滨环境,影响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和健康 在许多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污染的海域有 大量的肝炎病毒、大肠杆菌和其他传染病毒, 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例如波罗的海, 沿岸地区每年有1.8万吨磷、5万吨氮排放入 海,另外,排放入海的重金属和农药数量也 很大。因此,在波罗的海水域发现了含量很 高的大肠杆菌、沙门氏病毒、腺甙病毒等, 它们曾使斯德哥尔摩等地居民染上了有关的 传染病。
•二是人为的因素,即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海洋污染,使海洋生态 环境受到破坏。本世纪以来,工业迅速发展,人 口大量增加,海洋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大量废水、废弃物、 有毒化学物品大量排放入海,超过了海洋的自净 能力,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
1999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规定: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 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 区域; (二)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 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 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 区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3 750 400


基本稳定 略有下降
亚健康
2004~2008年海洋生态 监控区生态健康状态
海洋赤潮 2008年,全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 13 73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生次数减 少14次,赤潮累计面积增加2 128平方公里。其 中,渤海1次,面积30平方公里;黄海12次,累 计面积1 578平方公里;东海47次,累计面积12 070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60平方公里。 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其赤潮发生次数和 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9%和88%。 赤潮监控区及毗邻海域发生赤潮25次,累计 面积约5 90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 次数和累计面积的37%和43%。
二、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对 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般有两种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 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对生态系有害的 因素。例如,1982年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几乎使 全球气象出现反常现象,沿南美洲海岸和整个东太 平洋中部海水温度升高,大量生物资源不能正常生 长,渔获量大量减少,南非、印度南部、斯里兰卡、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持续干旱,厄瓜多尔和 秘鲁北部则暴雨成灾。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 具有重大作用。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地区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适合于人类居住生活;沿海地区适合 于建立临海工业,外贸事业,旅游业,以及海产 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因此,在世界范围内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 上,而且近百年来人口一直处于向沿海地区集中 的趋势;沿海地区也是经济和技术密集区。我国 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4亿多人口,约占全 国人口的44%;沿海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沿海地区的人类生活 和经济发展,都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联合国的有关组织统计,每年由于人类活 动而流失入海的石油约 1000万吨;海洋每年还 接收25 000多吨多氯联苯, 25万吨铜,390多 万吨锌,30多万吨铅;留存在海洋中的放射性 物质约7.4×1017贝可。全世界每年生产的 5 600~9 000万吨汞,约有5 000万吨最终要进入 海洋。
另据报道,苏联沿岸许多海域污染物质的 浓度超过规定的标准10倍以上,食用鱼类、 贝类和其他水产品体内的汞、镉、多氯联 苯等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从而使得食用这 些水产品的居民得了各种疾病,其最典型 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骨痛病”。 我国有些沿海地区的居民也曾因食用被污 染的海产品而发生了某些传染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