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 六、注意几个误区
• 3.信息技术创设的“高效”与学生思维“慢”的系 • 学生正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结果了。或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已
经显示出标准答案了。这样学生就会放弃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会放弃自己的思考,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是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的,应处理好电 子白板速度“快”与学生学习“慢”的关系 • 4.处理好辅助教学与教学主阵地的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1)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运用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 (2)重视讲解示范引导评价。 • (3)根据学情对资源里的课件进行行效加工
和学习工具, 进行探究学习: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 与学习;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 大针对老师: • 1.革新课程内容。 • 2.扩充课程资源. • 3.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如: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 4.改进教学评价手段. • 5.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 如: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处理、评价与应用,提高备课、学
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 (3)用在教学难点处 • 单纯的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和枯燥的。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将动与静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掌握知 识
•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麦尔丹
• 一、深度融合与整合的区别 • 深度融合 • 是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
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 整合 • 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
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 更深层次 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四个要素)问题。
•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 大针对学生: • 1.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如: 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
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如: 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
批判能力以及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 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如: 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
•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 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 三、关注三个重点
•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新课标》中指出: 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充教学知识量,开 阔视野,发散思维。
• (2)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融合班级授课制限制学生个性特长发挥,信息技术的引入, 如教师 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PPT、动画、外接传感器等形象地演示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或利用电子白板技术,任师生涂、写、勾、画,互动学习,创设实践环节,调动思维兴趣。
• (3)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融合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融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 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坏境 学生通过竞争、合作、 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 打破 时间、空间的限制,多角度、 多方位地进行学习, 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崭新姿态
习及科研等活动的效果与效率: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 (1)用在课堂教学的开头
• 用在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 (2)用在自主合作探究处 • a信息技术改变了常见的展示讲解课件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把预设性课堂转变成生成性课堂。 • b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互动性、操作性,集成性强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 (4)用在练习处 •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也可以
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 六、注意几个误区
• 1.不能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书 • 慎防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 • 2.评价机制的误导 •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二者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