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原理:试样在550度灼烧后,所得残渣,用质量分数表示。
残渣中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矿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中的沙石,土等,故称粗灰分。
实验步骤:1.用分析天平称取以灼烧的坩埚质量。
2.在已知质量的坩埚中称取2~5克式样,在电炉上低温炭化至无烟为止。
3.炭化后,将坩埚移入高温炉中,与(550±20)度下灼烧3h,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约1分钟,放入干燥器冷却30分钟,称重。
注意事项:1.样品自然放在坩埚中,勿压,避免样品氧化不足。
2.样品开始炭化时,应有坩埚盖,防止损失,并打开部分坩埚盖,便于气流流通。
3.炭化时,温度应逐渐上升,防止火力过大而使部分样品颗粒被逸出的气体带走。
4.灼烧温度不宜超过600度,否则会引起磷硫等盐的挥发。
2.饲料中钙的分析测定原理:将试样有机物破坏,钙变成溶于水的离子,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在溶液中加入草酸铵溶液,使钙成为草酸钙白色沉淀,然后用硫酸溶液溶解草酸钙,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游离的草酸根离子,根据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可以计算出式样的含钙量。
实验步骤:1.试样溶液制备。
①称取2~5克试样于坩埚中—炭化—550±20度炭化3h。
②向盛有灰分坩埚中加(1+3)HCL 10毫升,并滴浓HNO3(2~3)滴,小心煮沸。
③用滤纸过滤于100毫升容量瓶中—用热水洗涤5~6次—用水定容即可。
2.草酸钙沉淀。
①移取10毫升溶液—烧杯中—加水100毫升—调PH值2.5~3.0(指示剂甲基红两滴,滴氨水,红变橙黄,滴盐酸呈红色)。
②电炉上煮沸,滴加10毫升草酸铵溶液,且不断搅拌——煮沸5分钟——静置过滤。
3.沉淀洗涤。
过滤沉淀——用氨水溶液洗沉淀6~8次,至无草酸根离子为止。
4.沉淀溶解与滴定。
①滤纸+沉淀——烧杯中——硫酸溶液10毫升,50毫升水——加热至80度左右。
②用0.0493mol/L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30秒不退色。
5.空白试验。
一张滤纸——干净烧杯——硫酸溶液10毫升,50毫升水——加热至80度左右——用0.0493mol/L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
注意事项:1.每种滤纸空白滴定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有差异,至少每盒滤纸做一次空白滴定。
2.洗涤草酸钙时,必须沿滤纸边缘向下洗,使沉淀集中于滤纸中心,以免损失。
3.每次洗涤过滤时,都必须等上次洗涤液完全滤净后再加,每次洗涤不得超过漏斗体积的2/3. 4.洗涤液氨浓度小,可边冲水边倒入废液池。
3.饲料中总磷的测定(钼黄比色法)实验原理:将试样中有机物破坏,使磷元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溶液中,用钒钼酸铵处理,生成黄色的络合物,在波长400nm下进行比色测定。
此法测得结果为总磷量,其中包括动物难以吸收利用的植酸磷。
实验步骤:1.试样的分解。
①称取2~5克试样于坩埚中——电炉低温炭化至无烟——高温炉550±20度灰化3h——冷却。
②向盛有灰分坩埚中加盐酸10毫升,浓硝酸溶液2~3滴,小心煮沸。
③用滤纸过滤于100毫升容量瓶中——用热水洗涤5~6次——用水定容,摇匀,为试样分解液。
2.P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移取磷标准溶液0,1,2,5,10,15毫升于50毫升容量瓶中,各加入钒钼酸铵显色试剂10毫升,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分钟,以0毫升溶液为参比,用10mm比色池,在40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个溶液的吸光度。
以50毫升溶液中磷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式样的测定。
①准确移取试样分解液2毫升——50毫升容量瓶中——加10毫升钒钼酸铵显色剂——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分钟。
②以0毫升溶液为参比,用10mm比色池,在40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吸光度。
③用标准曲线查的式样分解液的含磷量。
注意事项:1.比色时,待测试样溶液中磷含量不宜过高,最好控制在每升含磷0.5mg以下。
2.待测液在加入显色剂后需要静置10分钟,在进行比色,但也不静置过久。
4.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原理: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硝酸银溶液,使试样溶液的氯化物形成氯化银沉淀,用硫氰酸铵溶液回滴过量的硝酸银,根据消耗的硫氰酸铵溶液的体积计算出试样中氯化物的含量。
步骤:1.氯化物的提取。
分析天平称取试样5毫克——干锥形瓶中——加氨水100毫升——硫酸铁溶液50毫升——磁力搅拌器搅拌20分钟——静置10分钟——干过滤于锥形瓶中。
2.滴定。
取25毫升滤液到锥形瓶中——加浓硝酸5毫升。
硝酸银标准溶液10毫升——加硫酸铁指示剂5毫升——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即出现淡橙红色,且30秒不退色。
注意事项:1.氨水与硫酸铁溶液要标准添加。
2.干过滤时不要摇晃,尽量过滤上清液,可缩短时间。
5.液态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检测原理:液态蛋氨酸羟基类似物为褐色黏液,有含硫氨基团的特殊气味,易溶于水。
分子式:C5H10O3S,其中C5H10O3S含量在88%以上。
在酸性介质中,KBrO3与KBr反应生成Br2,Br2再与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反应,将2个溴原子加到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硫原子上,当到达滴定终点后,过量的溴可以使溶液呈亮黄色。
因此可以根据溶液反应前后自身颜色的变化判断滴定终点。
步骤:称取0.5g(准确至0.0002g)于250mL三角瓶中,加50mL酸溶液,充分混匀后,用溴酸钾-溴化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溶液至亮黄色为终点。
同时做空白试验。
注意事项:1、称取试样时,应缓慢滴加溶液,不可过快,导致加入量过大。
2、滴定过程中,接近滴定终点时应缓慢滴加,注意颜色变化,以半滴量加入,并且充分摇匀。
6.饲料中氟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原理:氟是动物机体必要的元素之一,缺乏会引起动物缺乏症,过量也会导致动物中毒。
氟主要沉积在骨骼组织和牙齿中,在岩石中也自然存在。
饲料中氟的含量,对动物影响非常大。
因此要严格检测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的氟的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和动物种类合理利用饲料原料,以保证配合饲料的氟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氟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
比色法又分为扩散-氟试剂比色法和灰化蒸馏-氟试剂比色法。
比色法具有灵敏度高、色泽稳定、重现性好、结果准确等特点。
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测定范围宽、干扰小,简便,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GB 13083-1991),适用于含量较高、变化范围较大和干扰大的饲料。
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氟化镧单晶膜对氟离子产生选择性数据的对数响应,氟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在被测试液中,电位差可随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电位变化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步骤:1、氟标准工作液的制备:分别吸取氟标准溶液0,1,2,4,6,8,10mL置于编好号的7个50mL容量瓶中,再分别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10mL,总离子强度缓冲液25mL,加水至刻度,混匀。
2、试液的制备:称取0.2g左右的CaHPO4(2号)于已清洗干燥的50mL容量瓶中,再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10mL,轻轻振荡,提取1h。
之后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液25mL,加水至刻度,混匀。
3、测定:将氟电极和甘汞电极与测定仪的负端和正端连接,将电极插入盛有水的聚乙烯烧杯中,并预热仪器,更换2-3次水,待电位值到达320-330mV后,即可进行标准试液的电位测定。
按质量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定氟标准工作液的平衡电位。
以电位电极做作坐标,lg c(F-)作横坐标。
同法测定试液的平衡电位,从标准曲线上读取试液的含氟量。
注意事项:1、此法较快速,也可避免灰化过程引入的误差。
但植物性饲料样品中,尚有微量有机氟,预测定总氟量时,可将样品灰化后,使有机氟转化为无机氮,再进行测定。
2、每次氟电极使用前,应在水中浸泡(活化)数小时,至电位为320-330mV以上。
以后每次测定均用水清洗,用吸水纸擦干,再进行下一次测定。
经常用的氟电极应泡在去离子水中,若长期不用,则应干放保存。
3、电极长期使用后,会发生迟钝现象,可用金相纸或牙膏擦拭,以活化表面。
4、根据能斯特方程可知,当浓度改变10倍,电位值只改变59.16mV(25℃),也即理论斜率为59.16,据此可知氟电极的性能好坏。
一般实际中,电极工作曲线斜率≥57mV时,即可认为电极性能良好,否则需要查明原因。
5、为了保持电位计的稳定性,最好使用电子稳压交流电源,如在夏、冬季或在室温波动大时,应在恒温室或空调室进行测量。
6、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均为不含氟的去离子水。
全部贮于聚乙烯塑料瓶中。
减少容器本身的氟含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7.饲料级硫酸铜添加剂含量的测定原理:试样用水溶解后,在微酸性的条件下,加入适量的碘化钾与二价铜离子作用,析出等物质的量的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析出的碘。
根据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计算试样中硫酸铜含量。
步骤:称取0.5g左右(CuSO4·5H2O),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0mL水使之溶解,再加入4mL冰乙酸和2g左右的碘化钾,混匀后,在暗处防止10min。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直至出现淡黄色,加入3ml淀粉指示剂,之后变为墨蓝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接近乳白色为止,即为终点。
注意事项:1、样品体积称量不易过大,造成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过大,对资源造成浪费,也同时增加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2、吸取冰乙酸时速度要快,避免刺激性气味逸出。
同时应保证在一定温度下,防止结冰或挥发。
3、滴定时应密切关注颜色变化,直至溶液蓝色消失,接近乳白色。
若溶液变回蓝色,应补加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1-2滴。
8.大豆制品中脲酶活性的测定原理:大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蛋白质饲料,但是大豆中含有对动物有害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球凝集素、皂角苷、甲状腺肿诱发因子以及抗凝固因子等抗营养因子,从而导致其蛋白质适口性下降、生物学价值降低,引起动物腹泻、胰腺肿大,以致影响到动物的正常发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其中脲酶含量与抗胰蛋白酶活性呈高度正相关,且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因此,国内外常用脲酶活性作为校验大豆制品加热程度和抗营养因子水平的判断指标。
脲酶活性测定的方法有定性法和定量法。
定性法简单、快速,但不宜作为仲裁法。
定量法又包括比色法、滴定法和pH增值法。
大豆制品中脲酶活性定义:在(30±0.5)℃和pH 7.0的情况下,每克大豆制品每分钟分解尿素释放的氨态氮的质量。
单位用每克(U/g)表示。
大豆制品中的脲酶在一定条件下(pH值、温度),可以将尿素水解为氨,用过量的盐酸溶液吸收后生成氯化铵,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剩余的盐酸,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量,即可计算出由脲酶水解放出的氨氮量,从而计算出脲酶活性。
等当点时,pH值为4.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