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典例]
(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
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 形成的是 ( )
A.Ⅰ、Ⅱ C.Ⅰ、Ⅲ
B.Ⅲ、Ⅳ D.Ⅱ、Ⅳ
[思维流程]
[答案]
D
地 质 构 造
[诗词中的地理] 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 ——唐· 张乔 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西岳华山, 华山不 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 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它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 一山”之说。
晨背· 主旨精要 第 1 课 时
记知识联系
背核心要点 知识点1
知识点2
第 二 章
第 三 节
理解· 教材新知
应用· 落实体验
课堂对点训练 课下综合训练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 1 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歌诀法记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作用地表变,沧海桑田海陆迁; 能量来源有不同,分为内外两作用; 地球内能引内力,岩浆活动地壳动; 外力作用显神通,太阳辐射重力能; 风化侵蚀再搬运,洼处沉积固结成(岩); 内力地表起高低,外力削高填低平。
答案:3.D 4.B 5.A
6.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__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 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 山地。
形成地貌形态的基础。
2.断层 (1)概念:岩层受强大压力或张力发生破裂断开,如断裂面
相对推移 ,叫断层。 两侧岩块有明显____________ 上升 的岩块; 地垒:两断层间相对_______ 块状山地 常形成____________ (2)对地形影响 下降 的岩块; 地堑:两断层间相对_______ 凹陷地带 常形成____________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水平运 地 动 壳 运 动 垂直运 组成地壳的岩层 动(升降 沿垂直于地球表 运动) 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的方向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 和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脉及谷地 岩层隆起和凹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 陆变迁
表 现 形 式
5.地震
构造 地震、______ 火山 地震等。 (1)分类:_______ 震级 表示; (2)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________ 烈度 表示。 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_______
一、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 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 导地位。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 4 个箭头,表示岩层 错动的方向。 (3) 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 是(多选) A.渭河谷地 C.汾河谷地 B.长江三峡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 )
(4)图中 c 地层为含水层, a、 b、 d 各地层为隔水层, 因此在______ 处 ( 填数码 ) 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构造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①根据岩层形态判断: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 即内力作用突出, 而外力作用不显著, 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 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背 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如图,A 为背斜,B 为向斜。
(教材 P54 图示)
褶皱形成示意
[信息获取]
背斜 ,岩层向上______ 拱起 ,B 为向斜, (1)地质构造上 A 为______ 凹陷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 中心岩层____ 老 , 岩层向下______
新 ,B 中心岩层____ 新 ,两翼岩层____ 老 。 两翼岩层____
山地 ,B 常形成_____ 谷地 ;但经过长期 (2)地形上 A 常形成______ 谷地 ,B 则成为______ 山岭 。 的外力作用,A 会被侵蚀成_____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块状
中间地层
老,两翼地层新
(2)中间岩块箭头向上,两侧箭头向下(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
容易汇聚
课下综合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2.三字歌诀法记忆背斜、向斜与地貌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盆谷,两翼老,中间新。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难侵蚀,成岭脊。
地质作用与内力作用
[科考中的地理] 喜马拉雅山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那儿是地球最高的地 方。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进化的一种脊椎动物,是海洋鱼类 的劲敌。 在 1964~1968 年, 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上考察 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
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 能量 要是内部放射性物质衰 来源 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形式 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 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 力能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 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 成岩作用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
[思维流程]
[答案]
B
[课堂对点训练] 对点练一:地质作用与内力作用 地质作用不断塑造着地球面貌。据此回答 1~2 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的是 ①地壳运动 A.①② C.①③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B.③④ D.②④ ④侵蚀作用 ( )
2.下列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 B.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冷凝结晶 ;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______ 火山 。 ___________
3.地壳运动
垂直 运动。 水平 运动和_______ 按照运动方向,分为______
4.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 、__________ 岩浆活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__________ 矿物成分 、 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___________ 结构 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的岩石称为 ______ 变质岩 。 __________
④背斜构造适宜地下隧道的建设: 地下隧道在背斜构造中修建, 比较安全, 不易发生崩塌事 故,并且地下水不易积存。
2.断层的应用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 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区分断层构造与断裂构造的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它是不是 岩石受力张裂,二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 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典例]
(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 ( )
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 D.风化作用
思考探究:1.华山的地质构造属于那种类型?
提示:地垒。
2.为什么华山如此险要?
提示:断层中的上升岩块形成陡崖。
1.褶皱
弯曲 ,称为褶曲;如果发 (1)概念:岩层因受力而发生 _______ 褶曲 ,就称为褶皱。 生的是一系列_______
高山 和_____ 谷地 等地貌形态,是 (2)对地形的影响:会出现______
向斜
岩层向
下弯曲
翼岩层较老
二、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 形式
岩层运 动方向
地表形 态
例证 华山、庐 山、泰山 等 东非大裂 谷、渭河 平原、汾 河谷地
图解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常形成 地垒 块相对上升,两边 块状山 岩块相对下降 地 常形成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狭长的 地堑 块相对下降,两边 凹陷地 岩块相对上升 带
(
)
解析:第 1 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 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第 2 题,喜马拉 雅山是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 华北 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
答案:1.A 2.C
对点练二:地质构造 读地质剖面图,回答 3~5 题。
3.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一、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 岩层形态 一般是
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
地表形态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
背斜
岩层向
上拱起 一般是
岩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向斜中心部分 岩层较新,两
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
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
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思考探究:1.根据化石特征,可推知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 是怎样的环境?
提示:温暖的海洋环境。
2.处于海底的化石为什么会到达喜马拉雅山上呢?
提示:地壳上升运动。
1.地质作用
内部结构 和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__________ 地表形态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___________
(2)按能量来源分类:
内能 引起的。 ①内力作用:由地球______
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等引 ②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______________
起的。
2.岩浆活动
熔融 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 (1)概念:上地幔上部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