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图解法“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3)断层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重难点探究】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
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名师点拨】板块的运动方向直接影响宏观地形的变化。
消亡边界多位于大陆板块之间,大陆与大洋板块之间,通常形成高形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地势有上升趋势。
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与大洋形成有关。
[要点整合] 1.地壳的变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力作用地球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喷发等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2.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板块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常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脉主题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背斜和向斜构造的岩层弯曲形态有什么区别?岩层的新老关系从中间到两翼又有什么差异?(2)甲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何种地貌?乙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何种地貌?为什么?(3)归纳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
【答案】(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则相反。
(2)甲图中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
乙图中背斜形成谷地,向斜形成山地。
成因:由于背斜顶部受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3)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即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2.结合断层示意图,分析断层的判断依据和形成的地貌。
(1)归纳判断图示地质构造是断层的依据。
(2)断层能形成哪些地貌?举例说明。
【答案】(1)判断依据: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2)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岩石破碎,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名师点拨】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1.基本形态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新老关系法。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要点整合]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思维拓展应用结合下图,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为什么背斜是油气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2)开凿隧道时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采石场为什么选择在背斜顶部?(3)如何利用背斜和向斜确定钻矿位置?(4)在野外找水时为什么可以到断层线处找?道路、水库、桥梁建设时为什么要避开断层构造?【答案】(1)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岩层在背斜中位置高,在向斜中位置低,而水、油、气的密度不同,水的密度最大,位置最低,储存在向斜中;油、气密度较小,分布位置高,储存在背斜中。
(2)背斜形成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透水,是良好的隧道选址;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开挖容易导致塌方,且地下水丰富,易出现透水事故,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向斜部位。
背斜顶部受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3)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找水: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有利于地表水汇集。
所以在断层线处常有泉水、湖泊分布,河谷发育。
建筑:断层处岩层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
【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地表形态是在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C.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D.地壳运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解析】地表形态是在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B2.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力作用的是( )。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解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均是力作用;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均是外力作用。
【答案】 B读下列景观图,回答3~4题。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裂后经沉积【解析】本题组通过典型景观图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作用力。
第3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4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 3.B 4.A“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千米处的大西洋海岸,是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石柱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化作用C.风力侵蚀D.岩浆活动2.该地区( )。
A.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C.海底地形多海沟分布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较小【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石柱是由玄武岩组成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第2题,北爱尔兰位于大西洋,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多形成于消亡边界;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图示景观部分被淹没,且受海浪和风暴潮影响更严重。
【答案】 1.D 2.B3.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原理来自于板块构造学说。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海绵、水、蜡烛加热分别模拟、、。
(2)通过实验观察,两大板块是怎样运动的?板块交界处的空间如何变化?此边界属于哪种类型?(3)在两大板块交界处形成了哪种地貌?请举出地球表面的实际例子。
【解析】此实验的目的是印证板块运动的原理。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岩浆)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的运动分为相对运动和背离运动,由于运动的方向不一样,边界处形成的地貌不同。
该实验主要是模拟板块裂(背离)运动的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答案】(1)板块岩浆地球部热能的释放(2)两大板块做背离运动(板块裂)。
板块交界处的空间逐渐增大。
此边界属于生长边界。
(3)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答案】①板块运动②裂拉伸③褶皱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岩石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核心素养题序能力级别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基础达标1、2、3、4、5拓展提升6、7、8、9、10、1112一、选择题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