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8.我国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和长江三峡分别是由于( )A.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C.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和流水侵蚀答案:D9.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答案:B三、连线题10.将外力作用与其影响下形成的地貌景观连线。

答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 ℃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4)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在哪个地形区?形成该地形区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提示:(1)图B。

海浪侵蚀作用。

(2)图C。

冰川侵蚀作用。

角峰、“U”形谷、冰斗、刃脊。

(3)图A、图E。

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图D。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核心归纳】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基础。

如图: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1)沉积规律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

其中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是在碎屑颗粒的重力大于水流或风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黏土的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沉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没有分选,大小颗粒混杂。

如下图:(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3)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跟踪训练】(2019·6月浙江)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1)~(2)题。

(1)斧劈石属于(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2)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作用C.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答案:(1)B (2)A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1)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

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提示:(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

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核心归纳】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跟踪训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答案:(1)D (2)B对点练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

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1题,此题采用排除法,难度不大。

据图,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可以排除A项(起伏)、B项(沟谷、断崖)。

河流地貌与风沙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第2题,解读选项中诗文,A选项描述水的海陆间循环,大致反映地势地貌的西高东低,未体现堆积地貌,可排除。

B选项中白鹭洲是由江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因形似白鹭而得名,故B选项正确。

C选项形容长江之长,未体现地貌,可排除。

D选项中猿、万重山等意象,体现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可排除。

答案:1.C 2.B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4.“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解析:第3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第4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3.A 4.B对点练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5.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选A。

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基础巩固]1.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

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 )A.甲——流水堆积作用B.乙——岩浆活动C.丙——冰川侵蚀作用D.丁——流水侵蚀作用解析:选A。

甲图海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远处的海岛是被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岩石地貌,这是长期被海水侵蚀的结果。

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2~3题。

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3.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解析:a位于上游山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对应②。

b位于河流中游,山区与平原转换地带,这里一般有侧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如冲积—洪积扇的形成,河流以搬运作用为主,对应③。

c位于下游和入海口,流水携带物质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应①。

答案:2.D 3.A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D.d表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5.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B.围湖造田C.陡坡垦荒D.营造薪炭林解析:第4题,a应是湿润环境(或热带浅海);b应是地壳的垂直上升运动;d表示流水侵(溶)蚀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