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新课程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
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制定计划,拟好自主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
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强化自主,营造发现问题的时空
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其产生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整个探究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探究较困难的问题,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路,积极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恶、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进行分析。
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合作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问题,批判性地倾听他人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质疑,在
产生了合作的心理需要时再引导他们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探究。
三、挑战权威,引导学生敢大但质疑
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
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少数优等生的独角表演,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话。
“对话”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心灵交往过程。
并体现“个性体验”的内涵。
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语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往往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以学生迷信书本,对问题不敏感,缺少科学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
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观察、多听、多交流、多做、多感觉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探究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没有问题,就难以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增强
问题意识,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根本的过程。
因此,在组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格外重视教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如,结合题目、课文重点、课后练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抓住文中情节矛盾处、前后对比处、艺术空白处发现并提出问题。
再有,课堂上,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能提出有思考和理解价值的问题的学生,不但要热情表扬,还要让他说说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启发他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总结质疑问难的方法、规律。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后,有学生问:“老教授既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那她为什么还要用‘装聋’的方法而不直接进行辅导呢?”这个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于是经教师的启发,同学们掌握了“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学生一时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定向启发,先指给学生思维的对象或方向,让他们沿着这个方向去质疑;还可以组织学生先去阅读实践,比如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或尝试理解、分析其中某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问题,甚至于不疑之处生疑。
当然,在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也完全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将自己在阅读、备课中发现的并且是学生务须理解或领会的问题直接提出来,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究。
这便需要教师事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预设问题,以便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种种情况。
如,教学《穷
人》最后一部分,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并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情形,接着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将这些情形具体写出来”,进而帮助学生领悟本文悬念式结尾的妙处。
总而言之,“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灵活的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