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
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
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
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
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
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
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
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
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
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
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
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
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
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
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
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
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
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
”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
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
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
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
”“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
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
”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
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
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
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
(选自201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抓住不同时段横岭景物的特点,运用排比、白描、比喻手法,表现了横岭昼夜变化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横岭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B.“我”怀揣着梦想和渴望离开小山村,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打拼。
而骨子里的情结永远牵绊于淳朴美丽的小山村,因为外面的世界真的太嘈杂太肮脏了。
C.横岭山民为“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作对象,因为山民们热爱她,那位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全部奉献给了贫瘠的横岭,而我也被她深深感动了。
D.横岭历练了“我”的人生,增长了“我”的见识,解除了“我”的饥渴,给了“我”精神慰藉和心灵自由,使“我”永远挂怀于那片热土。
答案 D解析A项没有白描,有比拟手法;B项不能说外面的世界是“肮脏的”;C项文中并没有明显看出山民要把姑娘介绍给“我”作对象。
2.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父母官”和大学生的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体现了横岭孕育滋养万物的大爱性格;②揭示了横岭巨变的原因,预示着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③丰富了题目的内涵,使“苍茫”厚重的人文意蕴具体可感。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所写的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
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家乡的父母官”,倒数第二段写到“都市来的大学生”,这两者有个共同点,都是具有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这是横岭巨变的原因,有厚重的人文意蕴也预示了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3.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看淡功名利禄而造福社会;②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③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④历经人生磨难而绝不退却;⑤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前一句话“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心静如水”这一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吃酒丰子恺①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
②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
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
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
“两瓶正宗,两个壶烧。
”正宗是日本的黄酒。
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
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
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
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
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
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
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③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
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
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
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
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
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
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
④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
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居。
屋主姓盛,兄弟四人。
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
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
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
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
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
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
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
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
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
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
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
⑤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
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
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
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
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
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
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
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
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
”⑥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
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
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
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
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
⑦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钓虾。
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
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
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
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
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
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
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
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
⑧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
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西湖酒徒自得其乐、恬淡从容、率真热情。
他每次只钓三四只大虾下酒,理由是“下酒够了”,他只需“一小碟酱油”即能“用虾下酒”等,可见其真性情。
B.那西湖酒徒与我交往,从“不问姓名”,“彼此熟识”后他又是直言快语。
等到他知道我是一位名人之后又说了很多仰慕的话,说明他性格中有前倨后恭的一面。
C.丰子恺散文语言极富画面感,有漫画风格。
如屋主起身,取酒,斟酒,摸花生米,对酌等一连串动作语言,很似漫画中率直自然的笔法。
D.“我”在杭州西湖畔和一位中年男子饮酒,此人以钓虾下酒,而且不求钓多,但求够食。
于是“我”断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酒徒:钓饮之乐,在乎心境。
答案 B解析酒徒虽然先前不问我姓名,后来又对我说仰慕的话,但那只是对人的尊敬和敬仰,不能由此说对方有傲慢和谄媚之嫌。
5.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论在日本还是国内,吃酒的对手始终是他们二人;在上海,每逢闲暇二人便相约吃酒,且常常去吃。
解析选文写了作者在日本和国内吃酒的几个片段,吃酒的对象都是老黄。
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他们一起吃酒的事例并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解答此类题目要紧扣题干要求,着眼全文,逐一进行,防止遗漏,抓住关键,前后联系,概括作答。
6.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将生活艺术化,以艺术心看待生活;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自得其乐、自然适意的生活观;享受人生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