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赏析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赏析


石林刺绣
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 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 诗玛”、“阿黑”,石 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 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 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 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 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 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 念品。
传奇世界的鹤庆银器
新华石寨子银器的加工制作在明 朝洪武年间得到了推进发展。据 史志记载,洪武初年,有一中原 ¬汉族洪姓参将率军在石寨子屯 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 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 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匠人们 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 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使之融入银 器的加工制作当中。
建水紫陶
中国作为陶瓷母邦,数 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是极 其悠久和辉煌的。建水 紫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 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 蕴、强烈的人文精神,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 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 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书画装饰 向进兴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
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 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 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 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 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 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最 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 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 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 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 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 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 ¬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 价值。2008年,它被正式列 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银都水乡新华村至今仍保留着传 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 出的产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乃至 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新华村匠人 中也涌现出了寸发标、母炳林、 董¬中豪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 新华村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银 都,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原 ¬始手工艺传承故园”。
鹤庆银器
寸发标坦言,在新华村,由 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外来拜 师学艺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对弘扬新华村手工艺术有好 处,但新华村的老匠人只负 责传授他们简单的手工技术, 一般是不会将自家的工艺精 髓传出去的,这可能会导致 一些祖传绝活的失传。
云南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
人。
后继乏人是不少传统技
艺面临失传困境的主要问题。
“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
这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 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学,
但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
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
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
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要知
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
道,我们一些手工技艺是珍贵
后继乏人是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困境的主要问题。这 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但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 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 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
“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 学,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 要知道,我们一些手工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 了,就永远没有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 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 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 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 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 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 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 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 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 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 间溢出。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四代接受记者
采访时强调,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手艺在今天已很难维持下去,
要想我们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存,高校的作用很大,有关
部门应该努力做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传播的工作。
魅力独特的建水紫陶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 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歌曲, 我脑中闪现出建水紫陶的雅致 身影。
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
业。
就永远没有了。”
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
彝族的刺绣工艺手法甚多,不受 经纬限制,表现力强,适宜于绣 花草纹样,多见于坝区的彝族衣 饰。刺绣手法变化较多,有垫绣、 引绣。以及缠针、乱针、长短针 等。饰品精美细致,质地较松软。 可以说,刺绣是彝族富有特色的 手工工艺,一般多用于男女上衣、 妇女头帕、女裙、男裤、荷包、 烟包等。刺绣手法较多,有垫绣, 引绣,以及缠针、乱针、长短针 等,多以挑、压、镶等工艺结合, 根据图案色彩的需要,以红、白、 青、绿、蓝、黄等线交替使用, 图案纹,饰有较为形象的动物、 植物、山水、天象和抽象的各种 几何形图纹。
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服饰
瓦猫是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 个国家民族文化和 智慧的沉淀,人类 文明无论往哪个方 向发展,这种手和 心互动的创造能力 永远都不会过时。
所以,即使在现代 化发展如此迅速的 今天,民族传统手 工艺品,永远有着 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手工技艺传承艰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今正面临 着这样的尴尬: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 难度日,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
更严重的问题还有,新华村 本村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 学这门手艺,年轻人不再为 生计担忧,嫌做手艺太辛苦 更喜欢做生意,这或许会成 为很多传统手工艺技术面临 的共同危机。
新华银器(加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
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今正
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些掌
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
艺人在艰难度日,具有浓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美丽背后的困惑
苏亭羽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
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 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 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 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 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 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 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 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 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 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建水紫陶
书画装饰 苏佛涛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 如铁、明如水、亮如 镜、声如磬”,“花 瓶装水不发臭,花盆 栽花不烂根,茶壶泡 茶味正郁香,餐具存 肴隔夜不馊”,与江 ¬苏宜兴陶、广西钦 州陶、四川荣昌陶并 列中国“四大名陶”。
而今,建水紫陶已经 ¬真正成为了一种以 个性和开放性为前提 的陶制品,是其他地 方紫陶难以替代的, 它那独特的魅力正熠 熠生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