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

2004年2月10日第2期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的氛围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焦光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个解放出来”把观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说明观念的重要性。

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观念本身也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

当前我市的最大实际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加快发展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境是个大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政策、服务和法制等人文软环境。

环境好坏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反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对于我市这样一个位处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臵、客观环境是历史形成而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的,至于人文环境更可随人的素质提高而改善。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市推进环境建设创造了良机。

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正在启动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大优化软环境的力度,使丽水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服务环境。

投资环境的比拼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政府服务水平的比拼。

如何增强“亲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优化服务中,决策服务是关键。

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树立“共赢”思维,在决策中要做到“算大帐,不算小帐,算长远帐,不算眼前帐”,舍得拿出最优的项目、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效益来吸引客商,留住客商。

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审批中心功能,简化办事程序,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模式,努力提高现场办结率。

这方面上海人的办事效率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齐鲁大厦开业时,时间短、任务重,急需市区政府提供支持,仅此一个酒店开业,市区领导亲自出面组织15个业务部门现场办公,仅用一个下午时间,所有与手续有关的问题一一处理完毕。

人家这叫上门服务,而且效率特别高。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法制环境。

法治社会靠法制,这是投资环境好差的重要标志。

如果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差,客商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其他方面的条件再优惠,企业家也很难在这个地方创业发展。

“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外商来华投资,除政策优势外,关键是有良好健全的法制环境。

我们要通过机关效能建设等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执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和“公开、公正、公平”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要深化“严打”斗争,创新“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影响我市对外开放形象的案件要从重从快依法惩处,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市容环境。

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和门面,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市民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

优美的市容环境既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常常能使外来投资者“一见钟情”。

优化市容环境要以城市规划为先导,以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第一信号”,着眼于建设,进一步强化管理。

一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按照“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理念,集中财力办大事,高品位、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二是要依法加强城市管理。

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市区街道实行分类管理。

对一类街道实行严管,二类街道实行控管,三类街道由社区自管,从而使街容街貌整洁亮丽。

三是要适时开展集中整治。

要对社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和入城口、城郊结合部、车站码头的“脏乱差”进行整治,改善目前违章建筑多、乱堆乱放多、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多的现象。

要通过对交通秩序的整治,完善必要的交通设施,新辟一批车辆停放场所,规范运行线路和秩序,严禁乱停乱放现象,保证道路交通畅通有序。

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舆论环境。

要深入开展“三大创业”教育活动,围绕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在全市形成一种“人人是投资环境,事事是投资环境”的理念,注重从我做起,从每件事抓起,形成共识,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社会风气。

二、要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观念,海纳百川,努力营造一片开放的热土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发展”,要求“开放要有新局面”,这是基于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而作出的正确判断,我们要认真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新趋势,深刻理解省委、省政府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落实市委提出的“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的接轨思路,按照“市外就是外”的理念,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从丽水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出发,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大力倡导开明开放的新理念。

开明开放,就是把丽水的发展放在更广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去谋划,逐步在全市创设一种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通情达理、文明健康的崭新形象。

开明开放,要求我们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大眼光看待问题,大胸怀化解矛盾,大气魄开拓未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首先,要开明开放,就要进一步树立开放发展的观念。

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各类生产要素必然充分流动,而其流动的速度方向又必然受效益高低的主导。

我市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各种生产要素更快地流动起来,而扩大开放是最好的助动器。

实践证明,凡是对外开放搞得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快。

缙云的新碧镇、青田的温溪镇,之所以能迅速成为我市的经济大镇,其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尤其是人才、技术、资金随外来企业而入)是主要原因。

无数实践证明,丽水的经济发展之路,只有走开放发展、借外力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其次,要开明开放,就要进一步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观念。

丽水经济欠发达,这是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自古来区域的封闭、传统的小农经济深厚积淀、计划经济严重影响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些客观条件作用于人,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安于现状、悠然自得、小富即安、向上伸手等传统观念。

因此,丽水要在开放推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针对丽水山区农耕文化积淀深厚这一实际,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应当说,农耕文化曾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便凸显出来。

如:封闭保守,墨守陈规,思维狭隘,重眼前,轻长远;重纵比,轻横比;重情感,轻法制。

经营粗放,成本意识淡薄。

怕担风险,靠天吃饭等。

这些观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局限了人们的视眼,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因此,克服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应当成为我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第三,要开明开放,就要进一步贯彻“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思路,破除“山高路远难接轨”的消极观念。

现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谁能更好地接轨上海,谁就能率先迅速崛起。

所以,“长三角”和丽水周边地区各城市都把接轨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最大要务来抓,竞相接轨上海,争抢上海的辐射。

但是,有部分干部群众总认为“丽水山高路远难接轨”,这种消极思想观念是极其有害的。

丽水要谋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采取更加务实创新的“接轨”举措,加快“接轨”的进程。

一是要增强具体接轨意识。

不能把接轨工作泛化、口号化,而是要细化、具体化。

比如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接轨,就要研究上海的市场特点、消费需求、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等,然后提出接轨的具体思路,为农产品接轨提供产业导向,还要出台有关政策,打造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从而把接轨平台建设好。

二是强化全方位接轨意识。

接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对“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研究,努力实现“无缝接轨”。

不但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上要主动接轨,还要在资源、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上主动接轨,更要在国际先进理念上首先融入;不仅要在政府、政策层面,特别是运作方式上对接,还要激活民间行业协会、企业融入上海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错位接轨意识。

我们在产业接轨上完全不应该求全责备,也不必与其他城市争某一业之长短,而是要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错位发展。

比如丽水的生态旅游与上海的都市旅游具有互补性,丽水的绿色食品对杭州、上海有很强的吸引力,还有丽水的石雕、青瓷、宝剑等特色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等等。

这些优势产业要做大、做强。

区域合作的前提是经济互补,实现“双赢”。

实质是合作双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臵,我们要研究互补性,挖掘合作潜力。

第四,要开明开放,就要破除“亲商、安商、富商就是傍大款”的传统观念。

生产要素向效率最高、回报最丰、风险最小的地方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哪里能吸纳财富创造者,哪里才能产生更多的企业和财富。

优工先优商,招商必须亲商安商富商,那种认为“亲商安商富商”就是“傍大款”的看法是片面的。

只要心底无私,为一方发展而亲商是富国富民之举,这与为己谋私利而“傍大款”有本质区别。

我们必须坚持开放推动,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愿不愿招商引资、会不会招商引资、能不能招商引资作为考察一个领导班子、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水平和政绩的重要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引资者是功臣,投资者是贵宾,公务员是公仆,破坏招商是罪人”的共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招商引资,诚心诚意善待外商,敢于与外商交朋友,并做到人求我时不谋私,我求人时不走邪,用建立在事业基础上的浓厚感情来引进外商、扶持外商。

三、牢固树立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人才资源的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培养、使用好大批各方面的急需人才人才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和大量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