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研究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研究

决策咨询委项目

项目编号: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研究

(研究报告)

大学课题组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承担学校:大学

课题委托单位:市委、市人民政府

决策咨询委员会

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组员:

I 目录

(一)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新格局的分析 .......... 1

1.1我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1

1.2新格局下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 ..... 1

(二)我市经济增长现状 ...................... 3

(三)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存在的问题 ...... 5

3.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较慢 ............. 5

3.2文化产品链不完整及价值链低端化 ......... 6

3.3相关政府职能与新的经济格局不匹配 ....... 8

3.4进口贸易亟待开发 ....................... 9

(四)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 10

4.1扶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10

4.2完善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资源配置 ........ 12

4.3建立我市自由贸易区 .................... 13

4.4促进我市进口贸易发展 .................. 15

4.5创新投融资体制 ........................ 16 1 (一)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新格局的分析

1.1我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际经济走势持续动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发展也受“三期叠加”影响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当前,“十二五”已接近尾声,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过去五年取得了很多新成就,但是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产业结构上涉及能源、原材料的重化工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存在科技含量低、投入高、效益低等弊病;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

去年以来,全市出现了工业经济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乏力、财政收入滑坡现象。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市能否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关键在于“十三五”时期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尽快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因此,我市在今年将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民营经济六大领域培育新增长点。这些增长点是省政府深度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科学研判我市发展基础与优势后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只有紧紧围绕新增长点落实发展目标和对策,才能为全市经济平稳增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新的、更加有力的支撑。

1.2新格局下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

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将科技研发转化为生产力会使得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我市在2012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多达280家,其中省级水平的就有122家,国家水平上的技术中心企业也有20家之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这主要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上,与此同时聚集效应也日益发挥作用;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在人才和技术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给予了很多支持;企业创新纵向不断扩大,已经延伸到核心技术领域。

经济开放程度加深。过去的十年里,我市的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吸引外商 2 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286000万美元,相比2003年的426037万美元增长了2.02倍。与此同时,我市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不错成绩,2012年我市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8.04亿美元,相比2003年的22.72亿美元增加了1.55倍。

第二产业结构失衡,产品层次较低。我市工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是我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因素。我市的重工业一直以来发展都比较快,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形成了明显的重工业化发展倾向,从而使得轻重工业投资比例失衡。2012年我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数值分别为2400.6亿元、3304.7亿元,很明显传统重工业依然是我市的主导产业,相比较而言,与之对应的轻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则相对缓慢。阻碍我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因素为工业产品层次低,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市的工业产品还处于低端并且国际核心竞争力也不强,与之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服务业经济总量低,对经济的拉动不强,产业结构不以服务业为主。2012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03亿元,占GDP的43.9%,拉动经济增长4.9%,与同期北京的76.4%和上海的60%都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服务业仍然是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而像金融、电信、物流等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还发展不足。尽管最近几年服务业内部在结构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是整体结构水平依然不高。

近年来,辽宁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4733.3亿元,年均增长25%,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省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的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0%。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显著,占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2014年,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企业经营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约占48.3%,新材料产业约占20.2%,新一代信息技术约占13.2%,生物医药产业约占8.7%,节能环保产业约占6.6%,新能源产业约占3.0%。辽宁省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压缩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IC装备等行业的总体规模都位列全国前茅。近年来,辽宁省企业还在半导体装备和零部件、冶 3 金与石化成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与核电成套设备、新型绿色电池等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目前已有1万多项新产品的研发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当前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可保持较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可达15%以上;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可达12%以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将达20%以上。依托辽宁省现有的发展基础,预计到2020年,各类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能达到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30%以上。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和水平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50%以上,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和水平有望跻身世界前列。

(二)我市经济增长现状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坚持高起点、前瞻性地构筑对外开放格局,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投资机遇是我市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突破点之一。2008-2012年,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77亿美元,26户世界500强在我市新设立企业44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41个,协议投资额7亿美元,我市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单一、脆弱。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无疑又为我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和探索空间。

我市是我国“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市的工业门类增加到184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00余户,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400.6亿元,增长10.9%;轻工业增加值904.1亿元,增长11.2%。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31.8亿元,增长12.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4%。汽车及零部件、建筑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化工产品制造业、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89.8亿元, 4 增长1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1%。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82.9亿元,增长17.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利润总额716.1亿元,增长13.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4.34%,比上年提高23.5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98.7%,下降0.4个百分点。

我市具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和规模优势,我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现拥有资产存量已达1000亿元,占辽宁省全省资本存量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辽宁省全省的1/4。近年来,我市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市不断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市虽然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但依然面临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市仍然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做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需求结构,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内容。我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计划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使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在农业上将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到2011年让新民、辽中的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到2015年使康平、法库进入全国百强县。在工业上的调整重点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培肓汽车及零部件、机床等10个千亿产业聚集群。到201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基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九十年代以来,我市经济飞速增长。我市的GDP一直表现强势,1990年我市GDP值为2348819元,到2009年,我市GDP值就达到了42093334元,呈直线上升,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1994年达到峰值30.01%。我市的GDP逐年增加,图3.1反应出我市GDP的增长率趋势,但是从2008年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不无例外的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从2007年的27.84%的增长率,直降到2008年的19.68%,出现了自1999年开始的首次大幅增长率下降,到2009年更是降入最低9.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