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概念与分类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太空自然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三、几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 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 波浪、地热、太阳能等; 2、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 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 的,如矿产资源。
第一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土地——自然资源——资源
1 《世界资源与产业》(金梅曼):“无论是整个环境还 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 源” 2《辞海》:“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 制造的原材料),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3 联合国定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 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4《大英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生成物,以 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
3)地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硅铝为主,称为硅铝层, 代表岩石是花岗岩;下层以硅镁为主,称为硅镁层,代表岩石是玄 武岩。因此,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物, 即氧、硅、铝、钙、钾、锂、钛、锰、钨、锡、铀、硼、氯、溴以 及稀土元素等。
2、地壳分带与地壳资源 1)表层带:酸性的花岗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氢、氮、锂、铍、
以上具有相对性。分类无定式,可从不同角度,各种 分类系统之间也可交叉。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 足,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1、供给与需求 2、绝对与相对 二、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也是 相互影响的。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分析和评价 各种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对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开 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 一、 自然资源形成的地质环境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地壳资源——地球化学元素和矿物集合体的总和 矿物资源——矿物集合体 矿产资源——能被开采利用的矿物资源
1、可更新资源:要素之间、区域之间 2、不可更新资源:消耗能量、产生废弃物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资源系统的相互联系 表现出来。
三、地域性——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 均具有地域性。
1、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性存在地区差异。 四、功能多样性与限制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 功能和用途,同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也就是具有经济学 上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权衡多种功能,取得最佳效益; 综合开发利用与治理,提高综合效益。
三、 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几种分类系统: 1、按资源的利用限度划分:可更新资源与不更新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太阳能)、可循环 再生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
②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 2、按资源的固有属性划分: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
①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与不可更新资 源(化石燃料);
②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与不可更 新资源(金属资源)
3、按利用目的: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 资源; 4、按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 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
5、按其属性与用途划分:多级综合分类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自然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 海洋自然资源
(一)、地球结构与地壳资源(密度、压力 、温度、化学组成物
质)
1、地球分层与资源基础 1)地核:主要是铁质熔融液,除大量铁元素外,其它都为亲铁
元素如镍、钴、钼等,共同组成了地球的中心铁核。 2)地幔: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从元素组成看,属于硫化物、
氧化物带,主要由六方琉铁矿组成,部分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但 主要在亲硫元素集中的地方。各种有色金素铜、铅、锌、镉、汞、 锑、鉍、砷及贵重金属、银等都属亲硫元素。
5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
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或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
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6 概括
自然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 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 约束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社会化的效用性和相对于人类的稀缺性是其根本属性, 两者均因人类的需要而成立,并构成人口与资源这一对地 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二、自然资源的内涵: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 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3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 俗习惯等文化因素; 4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 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 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硼、氧、氟、钠、铝、硅、钾、銣、钇、锆、铌、钼、锡、稀土 元素、钨、铀等; 2)中部带:基性的玄武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碳、氧、钠、镁、 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 3)深层带:超基性的微揽岩带,典型元素主要有钛、钡、铬、铁、 钴、镍、铑、钯、锇、铀。
五、变动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 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自然资源系统、人类-资源生态系统 也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资源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 六、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因而具有社会性,并 且因自然资源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