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蒙的生命悲歌(女性文学)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蒙的生命悲歌(女性文学)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濛的生命悲歌
小说《与往事干杯》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个女
孩肖濛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小说从总体上看可
分为三部分:童年的废墟、畸形之恋、死于华年。

整个故事围绕这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徐徐展开,她在一个有着废墟颜色的童年中成长,从
小就莫名地害怕离异的父亲。

在她长大后,两个男人的先后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一个是大她近二十岁、足可以做她父亲的宋医生,一个是大洋彼岸英俊、
羞涩的少年老巴。

一段是青春年少时对爱情胆怯、朦胧地浅尝辄止,一段是美
好年华里甜蜜、浪漫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两段看似毫无关联的往事,然而命
运却将它们可耻地连在了一起,往事挥之不去,让她在这近乎于乱伦的感情漩
涡里挣扎、窒息、直到精神死亡。

在小说的开端,一个赫然的标题“生命钟”就给人以震撼的效果,以“生命”这一厚重而又宏大的主题作为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全篇小说沉重、
沧桑,而又略带悲伤的感情基调。

作者一开口就是:“生命是一只漫长的钟。

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

”故事还未真正开始,主人公“我”就
已经在为那未知的生命尽头而慨叹和哽咽了,而她为乔琳腹中未出世的小生命
所讲的故事竟然是“死于华年”,仿佛在濛濛看来,生命虽如此漫长,但只要
一开始,就应注定了要走向尽头,不论你愿不愿意,它都义无反顾地走向尽头。

这对生命如此沉重的理解,怎奈却出自于一个花季少女之口,可见生命并没有
仁慈地给予她应有的幸福年华,在这青春岁月中她所背负的痛苦往事太多太多,让她不能坦然的面对生命。

于是,小说就这样开始了,从濛濛对老巴的回忆开始,但那回忆却是“一片玻璃之隔,我与他已是两个世界,海角天涯了。


在这一段倒叙回忆之后,笔锋一转,故事回到了主人公濛濛的童年时代,
看到了那“尼姑庵绿色的天”。

她从小就是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初长成的青春期的惶惑与躁动慢慢笼罩着她的内心,甚至她还比同龄的女
孩更加早熟,更早的开始思考生命,这也源于她不幸的家庭生活。

在她看来,
母亲是天底下最温情最漂亮最有知识的女人,同时也是最不幸的女人,她把父母的婚姻称之为“窒息而病态的牢笼”。

当有一天,父母离婚了,哥哥当兵离开了,她的童年长期生活在代表着男人的父亲的恐怖和阴影里,这也使她害怕了代表着父权的一切男人。

就是这样一个在废墟中成长起来的少女,永远的心事重重,长大后有着无穷无尽的忧愁,她也曾渴望被爱、被疼惜、被呵护,渴望上天能够怜悯其悲苦,赐予她自由而明朗的生命。

而结果,则像她自己总结的那样:“那废墟的颜色就是我童年的颜色。


离开了父亲之后,她和母亲搬到了那废弃的阴森恐怖的尼姑庵,而尼姑庵在陈染的笔下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就好像是一个封闭的、压抑的、死亡的牢笼,把一个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生命囚禁在孤独恐怖的空间里,让她更早的就看到了生命黑暗阴森的那一面,生命给予她最初的印象就是等待在尽头的死亡,所以她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被生命痛苦地蹂躏和践踏的女性,在挣扎的遍体鳞伤之后,所能做的最后的抗争,虽然她那么容易的决定了,而又那么容易的放弃了,但是在她的精神世界中她早已接触到了死亡,并渴望这样的死亡能够带给她生命的解脱。

而在这尼姑庵的一段畸形之恋,也成为了她生命中一段不可忘却的悲伤往事。

邻居家一个大她近二十岁、足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这个“处女地上的耕作人”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如此温暖而又值得依赖的怀抱,让她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才是一个女人真正想要的。

原来父亲对她只有暴躁,没有温情,她对父亲只有恐惧,没有依恋。

一个女孩对父爱天然的渴望被深深地压抑在心底,成为了她无意识里强烈的“恋父情结”,而这恋父情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转化成了对邻居家中年男人的依恋和向往。

当然,我并不认为濛濛和邻居男人的感情是纯粹的爱情,因为这份感情是建立在濛濛对于父爱的严重缺失和强烈渴望之上的,所以邻居男人在她潜意识里其实只是她父亲的替代品,是一个她生命中一直渴望的完整的父亲形象。

我认为,这段畸形恋之所以能够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濛濛的母亲。

由于对父亲的恐惧和排斥,濛濛在精神上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搬到尼姑庵之后,母亲为了那个混血外交官一天比一天回家晚了,这让她心里暗暗
觉得母亲冷落和背叛了她,唯一的依靠也渐渐远离了自己,这让原本就孤独的
她更觉生命凄冷,而这时邻居男人的怀抱让她倍感温暖和安慰,所以她也就自
然而然地愿意留恋在那个男人的身边。

而后来,当她见到那个混血外交官,并
听到他那一声“孩子”的时候,她小心眼里隐藏的所有不满都无影无踪了,因
为她想念她心目中的父亲,但是她从来没有心目中的父亲,因此直到她遇见邻
居男人的时候,才有人填补了她生命中父爱的空白。

分开之后,濛濛曾梦见他已经是一个臃肿老态的男人,再也找不出当年委
身于他的理由,更找不到一丝爱情的痕迹,虽然梦里每每总是不爱他,但醒来
却是泪水涟涟,而梦境的最后却落到了那男人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少年身上。

而正是这个从未谋面、只在梦中的少年,却成为了她未来生命中无法忘却的挚爱,而这个奇怪的梦境就好似一个先知,冥冥之中预言了她生命的悲伤结局,
预言了未来的某一天她注定会“永别了,巴斯海峡”。

濛濛与老巴的爱情开始于北戴河的那家咖啡厅,老巴是个从小就跟着祖父
住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比濛濛小了三四岁的样子,是个英俊、羞涩的少年。


们的爱情在北戴河蔚蓝的海水、松软的沙滩之间蔓延,在老巴返回墨尔本后,
他们鸿雁往来,纸上传情,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柏拉图之恋。

直到有一天,濛濛
终于用不到二十四小时的航程,走完了横亘在她和老巴之间的思念,幸福的婚
姻即将来临,然而生命的悲歌再一次奏起,濛濛深深地陷入了“乱伦”的罪孽
感之中,尽管她向老巴坦白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尽管老巴表示并不在意,
但是这乱伦的罪孽感还是苦苦地折磨着濛濛的身心,除了离开,她别无选择。

于是,小说回到了开始濛濛与老巴在机场依依惜别的场景,就这样濛濛永别了
老巴,永别了巴斯海峡。

故事到此处并未结束,生命的破坏力还未让她痛彻心扉,怎能就此戛然而止。

在濛濛回国后的半个月,她收到了一封通知信,老巴不幸车祸身亡,这种
人类最大的丧失——死亡,将老巴年轻的生命无情的夺走了,而此时濛濛的精
神生命也同过世的老巴一样,慢慢枯萎,慢慢“死于华年”。

在我看来,濛濛
与老巴的这段爱情,才是濛濛心目中真正向往的爱情,是她生命中的一首赞歌,但是陈染在赋予她笔下的女性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女性意识、顽强的
抗争精神的同时,并不愿意给予她们一个圆满的喜剧结局,所以在这里是那段
伤痛、迷惘、不堪回首的往事,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亲手摧毁了濛濛得来不
易的幸福,并将她的生命又一次推向了生命最悲伤的深渊。

小说以“与往事干杯”为题,恰恰体现了这一情节的深刻内涵,主人公濛
濛与两个男人的感情线索原本相互独立,但是最后以两人的父子关系,这一出
乎意料的交点相互联系,同时又是往事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意外交织,这样
戏剧性的双重冲突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也将主人公濛濛置身于一个十分
矛盾、十分尴尬的精神困境之中,往事摧毁了现实,一瞬间自己陷入了乱伦恋。

当生命的悲歌演奏到最高潮的时候,一切也将渐渐归于平静,不仅要坦然面对
现实,更要潇洒告别往事。

所以当濛濛再次见到乔琳时,乔琳告诉她:“一切
都会过去的,时间会使一切消失。

”还有她那性情激烈、难以安于现状的父亲
也懂得了“知足”的意义。

当她与尼姑庵的那个男人邂逅,发现他的神情里有
一种将往昔深埋于心的宁和,他这样对她说:“该怎样就怎样,一切就会好起来。


经过了生命这么多年悲欢离合的考验,这个当初永远心事重重的女孩,早
已历尽了人间的沧桑,内心不再感到快活,也不会感到不快活,那些生命的悲
伤与苦痛早已不能再将她击倒摧毁,她清楚的知道:“明天,仍然有一堆算不
上失望的失望在等待着我。

这就对了,世界因此而正常,因此而继续。

”肖濛
将生命的悲歌化作了生命的赞歌,坦然面对现实,潇洒告别往事,将生命中的
一切都归于平静,只默默期待明天的阳光会再一次照进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