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摘要:在论述图书馆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午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规范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传授课外阅读的科学方法和开展效果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外阅读;阅读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显而易见,仅靠40分钟教学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而进行课外阅读就是一个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诱其“悦”读
1、进行读书动员,诱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进行讲述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收获与体会,用“现身说法”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巧用故事设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听到老师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
随着老师得讲述,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惊,或险,或奇,或趣,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专注聆听、情感交叠、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故意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欲知详情,请自己读原文。
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情节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寻找结果。
例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让学生到《安徒生童话》中寻找小女孩的身影,和她交朋友,比童年;讲《草船借箭》,我
介绍了《三国演义》;讲《猴王出世》、《景阳冈》,我适时推荐《西游记》和《水浒传》这些古典名著,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去体验生活,享受课外带来的乐趣。
二、划定阅读内容
图书馆,历来被赞誉为“知识的海洋”,也被称为“第二课堂”。
老师和管理员要做好学生的导航者,帮助其正确、快速地选择课外读物,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教师和管理员应当优先将“新课标”附录中建议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西游记》等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
还可紧扣教材课外阅读物,如学生学完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向学生推荐《鲁迅传记》、《鲁迅小说集》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有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传授阅读方法
传授方法,使学生会读,是“授人以渔”的工作。
阅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质与量。
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随着阅读展开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是,有效的阅读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传授。
譬如要精讲以下读书步骤:1.精读法。
即:元程礼说:“每句先逐句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
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部精读法。
2.浏览法。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时候及时快递地进行信息处理和消化,这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浏览。
浏览文章时,要集中注意力,思维紧跟眼睛,看到后及时准确地做出必要的应答。
3.摘录批注发。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蕴含哲理的警句,生动的词句、精彩的段落,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在自己的“精彩词库”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也可以做好眉批、旁批和尾批,进行个性化阅读,吸取其精华。
4.剪贴法。
对于自己订阅的的书报杂志,将其中的有价值的部分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精彩剪辑”里面,并作成标签,有利于今后的阅读。
5.体会交流法。
读、思、论三者要有机的统一起来。
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读懂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观点,还要用自己的阅历去审视,去思考,并及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感受。
阅读的书籍不同,所采取的阅读方法就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应不同。
我们在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之于,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方法的选择。
四、评价阅读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持久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不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和管理员应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汇报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范文展览,评比和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要采取措施鼓励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让他们在学校和图书馆两个不同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的
手段,就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兴趣、动机、时量、内容、习惯、方式以及教师、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开展的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吸取学生把课外阅读的阵地转移到图书馆这个知识的宝库中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