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
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要加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二是教育学生读好书不读坏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三是授予方法,使学生会读;四是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五是注意评价方式,发挥评价效应。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课外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字。
”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
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人教版)1—10册课文总字数约为23万字左右,学生仅靠课内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
可见,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小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另一个层面上来。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农村小学生特别是扎根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格外严峻。
山区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要完成这个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相当一部分山区农村小学,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图书室只是装扮门面以备上级验收;或因师资短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室形同虚设。
大部分山区农村家庭还设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着大量的课外读物。
所以,对于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完成《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任重道远。
那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呢?就我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看法: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喜欢欲望。
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
从年龄特点上看,低年级学生喜欢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学生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而高年级学生较喜欢读以历史为题材的传记、小说。
2、介绍读物或观看精彩故事片段激趣。
介绍相关书中人物、内容概要或观看精彩故事片段,以唤起他们学习动机,产生内需。
如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如教学《草船借箭》,让学生观看这精彩故事片段,激发其兴趣,引发他们求知欲,这一来,不但对《草船借箭》这篇课内阅读课文中心深入理解,而且对这篇课文的出处——《三国演义》也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个人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教育学生读好书不读坏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小学生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低下,主见性不强,自觉能力差,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干扰。
因此,对书籍的选择能力低下,阅读主动性不强。
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教育学生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
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不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
当然,我们作为小学语教师要求博览群书更好,其意义不仅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是发挥教师示范熏陶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提出一些建议:一是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推荐阅读;二是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三是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四是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五是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推荐阅读;六是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三、授予方法,使学生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