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
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 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
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 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想一想: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 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2、有利于商品经济 和市场发展,便利了 人们生活;
自由贸易;
3、增强了企业活力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 发展;
家经营中小企业;
4、有利于提高劳动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呢?”
中,新经济政策被终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 止,农民被强迫加入
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集体农庄。农民的住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宅、家禽、小家畜等 一律公有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5.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 以征收粮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 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自行由_贸__易_____;允 许私__人______经营中小企业;实按行劳___取__酬_____的工资制。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 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4、结果: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 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成份占有绝对优势。
五年计划。
4.成果: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4.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5、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 完成的。 6.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 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
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 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 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开展了消灭富 农运动。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3.措施: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 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 计划。
番1,9而20农年民获末得,的苏代价维仅埃是一俄些国贬经值9济9.5异%的常“彩困色 纸受难片,”农,。 民社这 的会种 不越 满矛来 演盾越变严为加厉农剧的民无暴,偿动战征的时购事,件共农。产民已主不义堪忍 政策使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二: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 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 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 兵叛乱……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国崛起》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工业化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 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 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 制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 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 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 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马克思的理论与苏俄国情不符,实践证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
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的标志
1922年底,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成立,简称苏联。 加盟共和国有4个发 展到15个。
请注意区别: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 沙俄( 古 —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 俄罗斯(1991年——今)
3、评价:
(1)积极:
合作探究三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 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 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 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 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
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苏联模式评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 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 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在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胜利 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方面: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 大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 %上升到1937年的13.7%。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
背景
为反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
政维埃权国家得。以巩固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 配给制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 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消极影响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
苏 联列 的宁



义 建 设
斯 大 林
1921年,新经济政 策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一、新经济政策
1.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 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
1、维护农民利益, 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 性,有利于农村经济 发展;
导入新课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 平息。但是,工厂停产,农业产量急剧下降, 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 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 道路是怎样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学习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苏联的成立 3.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 4.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 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2 、 新 经 济 政 策 从 苏 维 埃 俄 国 的 _国__情__ 出 发 , 调 动 了 生 产 者 的 __积__极__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工__农__联__盟__,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3、_1_9_2_2_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_社__会__主__义__工__业__化建设。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了强大的_工__业__国____。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