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国兴亡史系列】德意志帝国(原创首发)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 Kaiserreich)亦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统一(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
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该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
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
德国共经历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时代在位期间,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国一报普法战争之仇,他建立了同盟体系,与俄奥两国结盟,孤立法国。
他的对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与列国发生冲突,但内政却一败涂地,文化斗争与反社会主义未能达到预其目的。
威廉一世逝世后,由腓特烈三世继任,但他仅在任99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皇朝”。
威廉二世在任期间,一手摧毁了俾斯麦体系,积极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军船舰,并带领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期间德国腹背受敌,加上齐默曼电报事件导致美国参战,最终导致帝国覆亡。
战败后的德国建立了共和政体,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一)历史(1)形成背景19世纪以前德意志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王国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实现统一。
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
为什么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
那么,身处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
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
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
根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意志各邦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各邦有充分权利同欧洲任何国家签定条约。
这样,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后确定下来。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种程度,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当时在德意志境内,共有360个独立的邦国和1500个半独立的领地。
绝大部分的邦国版图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亚地区,每个邦国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
但是所有这些邦国的君主却都很自负,无论其邦土大小都一样建立起自己整套的专制制度,国家机构健全,也拥有军队。
一支军队有时只有12个士兵组成。
在这种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须知近代欧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是温情脉脉、和风细雨的曼妙之旅,在那个弱肉强食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火与剑来铺就它的王者之路。
(2)帝国成立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但遭到镇压。
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鲁士宰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词条),成立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德意志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
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3)政治经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9世纪70年代,帝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案,如银行法、统一货币法、专利权法、统一关税法、统一度量衡法等。
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掠得50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和钾矿,以及接受和应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帝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工业和银行业的集中。
(4)同盟关系俾斯麦为了避免日后法兰西共和国报复,利用列强间复杂的关系孤立法国。
1873年与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缔结三帝同盟。
1879年与奥匈缔结同盟。
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
1887年与俄罗斯帝国签订巴尔干半岛保障条约。
与当时的英国也没有特别的对立。
可以说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相当成功。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后,与俾斯麦发生对立。
1890年,俾斯麦被解除首相职务。
威廉二世亲政后开始积极实行帝国主义政策,开始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美利坚合众国产生冲突,欧洲开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势,局势对德国开始转为不利。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
列强间的利益冲突(德奥的同盟、英德和德法的对立、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的政策等)使得德国卷入了战争。
德意志帝国选择站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一边,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1915年参战)对抗。
战争蔓延到全欧洲,德意志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也遭到波及。
1914年西线德军的攻势在马恩(巴黎北方)停滞,此后西线双方形成堑壕战,僵持状态直到1918年春季。
在东线,虽然占领大片土地,但没对俄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北海,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封锁使得德意志帝国开始发生原料和食物短缺。
1917年,基于德意志帝国的无差别潜艇战略,间接令美国参战,使得战争情势开始转向。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3月3日,俄国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芬兰和乌克兰取得独立,德意志帝国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军在西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巴黎再次危急。
但德军最后仍然无法取得胜利。
1918年10月底11初,德意志帝国境内许多城市发生叛变(起义)。
局势急转直下。
在各方压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海外。
帝制终结。
11月9日,社会民主党魁菲利普·夏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停战和约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虽然战争结束,但德国的革命并没有停止。
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最后在1919年5月镇压了社会主义分子的起义。
在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终于结束了战争。
签订和约的地方,正好是凡尔赛的镜厅,也就是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
德国割让土地给法国,比利时以及刚刚复国的波兰等国。
德国尚需赔款,并要为战争负上全责。
因此,许多德国军人认为他们被背叛,他们认为德国事实上根本不应该输,这也是后来纳粹德国成立的原因之一。
(二)形成原因(1)农奴制强化了容克的政治统治地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奴制是一种野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农奴不仅无偿的为地主服劳役,还要自备牲畜和农具,他们的财产任意被剥夺,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禁锢在地主的田庄里不许迁徙。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制度置于普鲁士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的话,却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今人可以批评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强化军事容克地主的专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历史的倒退,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当时普鲁士王国的柱石是贵族,而贵族的实力就在于占有广大的地产和对农奴的剥削。
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农奴制就没有容克,而没有容克的支持,强大的普鲁士王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推行重商主义,注重发展经济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都流经勃兰登堡的领地,这就使普鲁士拥有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位置。
而普鲁士的历代统治者也把工商业看成是一种重要财富,他们开凿运河、修桥筑路、统一币制、实行保护关税的措施来发展经济。
同时普鲁士还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国出口了1万1千多吨生铁。
到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建立起三个贸易公司:地中海东部贸易公司、中国贸易公司和孟加拉贸易公司。
(3)鼓励移民,收容新教徒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新教联盟的获胜,使得普鲁士成为当时欧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间乐土。
到1703年,大约有二万名胡格诺教徒从法国迁到勃兰登堡定居,占当时这座城市居民的1/9。
这些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或拥有一定资本的商人,结果法国工商业因此遭受严重损失,而普鲁士却得到了好处。
除法国移民外,还有其他国家的移民也大量进入普国。
据统计,到1740年普鲁士有人口240万,其中光外国移民就占去1/4,多达60万。
勃兰登堡是三十年战争的重灾区,移民对它的复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鲁士比德意志其他邦国更早的实现经济复苏与高涨。
(4)统治者忧患意识强,较少腐化堕落与当时欧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风迥异,几代普鲁士统治者都近乎自虐的过着清教徒式的节俭生活,以便节省下宝贵的军费与政府开支。
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亲威廉一世(与后来同名的普皇是两个人)在位时,普鲁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龌龊“驰名”欧洲。
而显赫的王室成员们,无论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国王本人,其饮食烹调拙劣,饭菜简单菲薄,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
由于节俭已到了悭吝的地步,以致人们在背后叫威廉一世为“乞丐国王”。
(5)统治阶级顺应潮流,及时推进各项改革普鲁士的统治阶级,并非像其他欧洲国家的封建贵族那样一味的因循守旧,顽固拒绝一切变革。
他们善于审时度势的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当然也迫于形势),并牢牢的掌控着改革的领导地位,从而既顺应了历史潮流,又免于使自己大权旁落。
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过场的改革不同,普鲁士历代君王大多能够把改革坚持下去,而不是将前人成果半途而废,这样就既保证了普鲁士大政方针的连贯性,又使整个国家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