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兴衰
有关罗马起源的传说是这样的:特洛伊城失陷之后,一位名叫艾涅阿斯的英雄率领着幸免于难的特洛伊人飘洋过海,来到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平原。

艾涅阿斯的子孙们在拉丁姆平原世代为王,直到罗慕洛斯和雷慕斯推翻阿穆略的统治,并在母狼哺育过自己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是为罗马。

罗马在起源方面不像希腊和东方国家那样有一个古老悠久的文明源流,它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而是一种强制性的混杂产物。

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是由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早期到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的政治改革到共和国向帝国的演变。

王政时期(前8世纪-前6世纪)
由于特别缺乏原始时代遗留的古物,罗马文化的起源问题至今仍处于扑朔迷离之中。

据推测,来自小亚细亚的入侵者埃特鲁斯坎人约在公元前800—700年间征服了台伯河北部地区和拉丁姆平原,公元前7世纪以后,又征服了罗马,建立起一个王国,此即罗马历史上的“王政时期”。

在“王政时期”,发生了很多典型的历史大事。

前753年: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罗马市(ab urbe condita)
前753年-前715年:国王罗穆卢斯在位。

前715年-前673年:国王努玛·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在位,创建了元老院和祭司团。

前672年-前535年:四位国王相继在位
前535年-前509年:末代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在位。

前509年:塔克文被驱逐,罗马共和国建立。

而王政时期之后,便到了共和国早期的寡头政治
其主要特征是:
库里亚大会仅保留宗教方面的职能。

少数贵族家族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元老院,并产生出两个为期一年的行政首长——执政官。

公元前470年左右,平民迫使贵族同意设立保护平民权利的保民官,保民官对贵族们制定的侵犯平民权利的法律有否决权。

公元前450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把以往由贵族们随意解释和滥用的习惯法变成了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的成文法,从而使法律成为一种公正的约束力量。

公元前287年通过霍腾西阿法案,规定特里布斯会议(即平民会议)的决议无须经过元老院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胜利成果使平民与贵族在一段时间内(公元前3-前2世纪)携起手来,创造了一种较民主的政治气氛。

到了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革拉古兄弟的两次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平民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终于演成不可调和之势,激起了内战,并导致了军事独裁制的出现。

苏拉独裁后出现的“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恺撒)第一次公开地表露了骑士阶层对元老院权力的蔑视。

恺撒死后,屋大维(前63年-前14年)依凭着与恺撒的亲戚关系跃居高位,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反对元老院的“后三头同盟”。

镇压了刺杀恺撒的共和派贵族力量。

在屋大维执政的40多年时间里,他虽然没有公开称帝,而是谦虚地自称为“第一公民”,但是他却已经在共和国的旧瓶中装上了专制主义的新酒。

屋大维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

虽然他保持了共和制的表面形式,但是却作为一位独裁者统治罗马长达四十年以上。

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近两百年)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

奥古斯都死后,相继的四位皇帝(提庇留乌斯、卡里古拉、克劳狄和尼禄)都是一些不称职的暴君,但是罗马帝国却由于奥古斯都奠定的良好基础而幸免于难,并且在其后安东尼王朝的“五贤帝”治理期间重振雄风。

公元180年,随着“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马可•奥勒留的去世,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安东尼王朝的末代皇帝康茂德是奥勒留的亲生儿子,他对赛车和角斗的兴趣远远甚于对治理国家的兴趣,公元193年,这位喜爱角斗的皇帝被他所豢养的一个角斗士暗杀而死。

在康茂德及其后继者统治期间,宠臣当政,暴力迭起,宫廷禁卫军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军队手中的傀儡。

整个罗马帝国变成了雇佣军的赌场,谁能够满足军队贪婪无度的胃口,谁就能成为罗马皇帝。

从公元235-284年间,罗马皇帝像走马灯似的一共换了24个,除一人寿终正寝外,其他的不是死于压境蛮族的暴力,就是死于麾下军队的阴谋。

面对混乱局面,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对帝国进行分区治理;到了狄奥多西皇帝之后,帝国再度分裂,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够统一。

不久以后,西罗马帝国成为日耳曼蛮族入侵的牺牲品,东罗马帝国虽然幸免于难,却在其后的历史中日益边缘化,从西方文化中逐渐地淡出。

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

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和自己的利益而战斗。

这种状况使罗马军团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成为最富有战斗力的非职业化军队。

公元前2世纪末,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以募兵制取代了以往的征兵制,使罗马军团成为职业军队。

随着职业军队的出现,军人成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队的主体由有财产的公民改变为贫穷的罗马无产者。

以前非职业化的军队对元老院负责,现在职业化的军队只对自己的统帅负责。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这种由罗马无产者为主的职业志愿军又被由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所取代,那些曾经被罗马人征服的外族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他们打着罗马军团的旗号对罗马人巧取豪夺,连统帅他们的将领们也不得不由着他们的性子去干,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从罗马公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而战,到罗马无产者为了统帅们的政治野心而战,再到蛮族雇佣军为了统治自己的罗马人而战,这种转变致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同时也标志着罗马英雄主义的日趋衰落。

在我看来,大帝国往往是人间地狱。

很多人认为罗马的衰亡是因为它扩张过快,其实不是.罗马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来源于它对待征服地不同的政策产生的不同结果.根源在罗马的
政治.罗马早期是非常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给与被征服者选择,可以选择成为罗马的一员,并且享受罗马公民的待遇.所以它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罗马人.当危机来到时,那些城市都是增援
罗马而不是背叛.从汉尼拔横行罗马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汉尼拔,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天才.在数次在劣势下击败罗马主力部队.使罗马人在十余年间不敢和他正面交战.但是,汉尼拔惊讶的发现,没有城帮肯投降于他.十几年间,投降他的城帮只有2到3个.而且,在他部队离开后又被罗马人迅速夺回.这使得他不能在意大利本地获得补给及兵力补充,不得不从迦太基
原距离调动补给和兵员.结果被罗马人活活拖败....可以说,汉尼拔不是被打败的.是被拖跨的.
这就是早期罗马人对待征服地正确政策所带来的良好回报.不然像希腊那样,外国人永远是外国人.恐怕,罗马帝国早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吧.但是,很遗憾的是,罗马帝国被获得胜利冲混了头.在后来的征服中,开始向征服地派遣总督而不是让其成为帝国的联邦.这些总督的权力极大.他们的作用就是给帝国带回丰厚的回报.当然,他们自己也要乘机捞取巨大的回报.具记载,当时罗马许多公正的人都对这些总督所作所为极度愤慨.这些总督对征服地进行极度的压榨,很显然,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这些征服地遍地的反抗者.结果,帝国扩张的土地不但没有带来丰厚持久的利润,反而成为帝国巨大的负担.帝国野战军疲于奔命.稍不留神反被击败.结果罗马帝国,就在被征服者的抵抗中,逐渐虚弱.最后倒在蛮族的巨斧下.
所以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早期罗马帝国的兴盛是因为他对征服地实行的双赢政策.而后来的衰败则是来源于它过分的骄傲,对征服地无度的索求所至。

就这样,一个驰骋于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就陨落了!!
合肥六中
高一(1)班胡征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