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试讲准备--汽车发动机原理说课

教师资格证试讲准备--汽车发动机原理说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向各位汇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我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二、课程设计三、课程实施四、课程教学条件五、课程特色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课程性质和任务《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的任职要求,研究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因素,找出提高发动机性能指标的途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为发动机的使用、维修打基础。

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的实际工作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的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

3、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汽车构造。

在学生具备这些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学习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发动机理论相关专业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1、课程建设历程《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是汽车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建设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专业教学改革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有《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单独设有发动机原理实训。

此阶段的课程模式为理论课+实践课课程模式。

第二阶段:基于项目的课程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何为一体,实施一体化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此阶段的课程模式为项目课程模式。

2、课程设计理念基于郑州—开封城市圈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现有专业实训条件和课程团队现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1)、职业岗位分析在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级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对的职业方位进行分析归类,本专业适应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10个岗位,这10个岗位分为3类:主要岗位包括机电维修工、服务顾问、备件管理。

次要岗位包括汽车销售、汽车保险、旧车评估。

发展岗位包括车间主管、服务经理、技术总监。

(2)、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车间主管、一线技术工人的座谈,对汽车维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行程了汽车驾驶、汽车一级维护与保养、发动机无法启动故障检修、发动机排放超标故障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典型工作任务。

(3)、行动领域分析在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之后,荣国对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集合,形成了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气系统故障检修、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车在网络系统检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十个行动领域。

(4)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召开专业教师与实践专家研讨会,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构件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习领域、专业核心领域、专业拓展领域三个部分。

公共学习领域主要设有职业道德、实用英语等课程;专业核心领域主要设有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器设备检修、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检修、汽车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专业拓展领域主要设有汽车配件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等课程。

(5)课程目标确定基于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确定了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a.会分析判断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原因及部位b.能正确使用检测仪器设备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修c.能按照规范正确操作,保证维修质量d.能按照环保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弃液体及损坏零部件方法能力主要包括:a.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b.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c.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d.能从个案中寻找共性,不断累积维修经验社会能力主要包括:a.具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b.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c.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d.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6)学习内容设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法要求,在调查研究、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汽车专家研讨的方式确定了本课程岗位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

①本课程岗位任务主要有:与客户交流沟通,了解车辆故障。

查阅车辆技术信息。

故障车辆试车与检查。

填写维修工单并派工。

根据车辆故障选择检测设备。

利用仪器进行检测与诊断。

根据检测诊断结果进行零部件拆检。

装配、调整、维护车辆。

竣工后车辆试车与维修质量检验。

向客户反馈检修信息及注意事项。

跟踪服务等。

②本课程学习目标主要有:学会与客户、领导、同事交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原理。

能根据车辆故障现象分析故障产生的部位及原因。

会查阅车辆相关技术信息。

熟悉岗位工作流程。

能正确使用检测设备对车辆故障进行检测诊断。

能正确进行拆装、检修、装配与调整。

会记录工作内容,能制定检修技术方案及检修技术报告。

了解汽车维修相关法律法规,环保知识。

③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有: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

发动机技术信息资料查询。

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

拆装用工量具的正确使用。

制定检测技术方案。

车辆维修质量检验。

废旧物利用与处理。

交流与沟通。

检修报告成果与展示。

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贯穿于每个学习内容当中。

(7)学习情境设计针对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特点,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故障现象为载体,将学习内容设置为5个学习情境:即燃油供给不良故障检修、点火异常故障检修、近期不良故障检修、排放超标故障检修、综合故障诊断与检修5个学习情境。

其中情境1到4成并列关系,他们与情境5呈进阶关系。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又将每个学习情境分解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单元,通过5个学习情境的实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多个平台实施课程教学。

网络平台:利用课件、任务工单、电子教材、视频资料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5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原理和检修方法。

一体化教室:通过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来完成5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弄清楚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域原理、初步掌握检测仪器设备使用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检修方法。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任务实例来表述我们的课程实施过程。

任务名称——桑塔纳轿车发动机在接通启动开关后,起动机能带动发动机正常转动,但不能发动,且无着车征兆。

资讯教师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

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

采用PPT课件分析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

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学生通过咨询客户(教师扮演)和使用车辆信息系统填写维修工单内容。

通过查阅维修资料、教材以及视频资料填写任务工单内容。

决策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检测设备,并提示设备安全注意事项。

为学生分配故障车辆。

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学生分成4个工作小组,并选定组长。

根据具体故障现象和工作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故障读码器。

计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

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老师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

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实施学生用故障读码器读取系统故障、根据检测结果填写任务工单老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检查学生检查发动机不启动的故障是否排除。

老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评价老师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学生按教师意见修改工作计划,并进行工作任务总结。

校外实训基地:情境5是发动机综合故障检修,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可以将此情境单独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在技术人员和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通过故障实例、实际故障检修任务来完成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车辆的实际故障引入为切入点,学生可以通过故障现象来查阅汽车技术资料级维修相关技术资料,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在加血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故障现象来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及部位,并提出排斥故障的技术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头脑风暴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各自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交流和研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行动导向的方法为主线,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让学习的过程贴近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

3、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将图像、文字、声音、是平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控发动机运行台:通过实物故障演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仿真软件:模拟实车故障,解决了多人同时操作的问题,可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对知识、技能、行为、团队协作沟通、责任心、独立计划、实施、自我学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果呈现等全面的能力评价,最终形成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标准的的全方位考核机制。

多元评价,建立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与沟通,建立学生评价机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特色一: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采用模块教学和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开展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

特色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特色三: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训练效果的时效性,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

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