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昆虫分类学第一章 概 述一、分类学的意义、任务及历史发展1.意义分类学是适应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科学。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分类不仅是对世界上浩如繁星的物种进行分门别类列成系统,而且探索各个分类阶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反映生物界中的自然关系。
此外,昆虫分类在生产实践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益虫利用和害虫防治工作中,对某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因形态近似而易混淆,若忽视分类鉴别,可能给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在卫生害虫方面。
区别能传播疾病的种类,对划分疫区及制订防治措施均有重要意义。
e.g.我国按蚊共40多种,但能传播疟疾的主要是中华按蚊Anophehes hycanus sinensis Wiedemam等10余种。
弄清了这一基本情况。
我们可根据这些传疟种类的分布进行重点防治。
●在植物检疫方面。
正确鉴定害虫种类并查明分布区,有助于准确划分疫区和确定对外对内植树物检疫对象名单。
eg.棉红铃虫在新疆尚未发现。
●在国防上。
昆虫分类工作也很重要。
eg.美国侵朝战争中曾空投大量携带细菌的昆虫,查明空投下来的大量带菌昆虫,对揭露敌人罪行,迅速扑灭病菌害虫,保障中、朝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都有巨大意义。
当时前往现场工作的有:刘崇乐, 马世骏(东北地区);1952年9月5日,中国昆虫学会作出(第一届理事长,解放初主席) 《关于抗议并扑灭美帝撒布细菌毒虫的决议》。
何琦, 陈世骧,朱弘复(赴朝鲜前线)(第二届理事长) (第三届理事长)●在农业上。
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更是不言而喻进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害虫的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必须正确的鉴别种名。
2.分类学工作的基本任务①鉴定和描述物种②在种类鉴定准确的基础上,按物种的亲疏关系建立系统关系,研究并 阐明其进化过程。
③预见该系统范围内尚未发现的新物种。
原则: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方法:分析特性与归纳共生的综合运用,是分类的基本方法。
3.昆虫分类学的历史发展①古代至林奈时期在古代,由于受分类学知识的限制,昆虫常易同其它节肢动物、甚至和其它动物混淆。
故追溯古代昆虫分类学的历史时,就自然联系到动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
远在4000年前(捷克)巴比亚人就开始记载动物,如希腊哲学家赫波克拉蒂斯Hippoerates(BC.460~377) 等广泛研究博物学,观察并记录德摩克拉托斯Democratus(BC.465~370) 动物,但均是片段的和不系统的直到亚里斯多德Aristotles,BC.384~322)——这位科学鼻祖,才真正奠定了动物分类的科学基础。
他在《Historia Animalium》中,认为动物可根据体躯构造,生活方式,习性和行为等加以区分。
他曾根据体躯构造、生活方式将动物分为陆生和水生,还曾根据体躯构造将动物分为有血动物(相当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相当于无脊椎动物)二大类。
还进一步从显着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行为区别昆虫为颚式口器、针式口器;有翅与无翅;鞘翅和双翅等类群。
已初具现代分类的雏型。
当然,其著作中涉及昆虫分类的部分很少。
在以后的近2000年间,由于宗教和神学势力强大,压抑科学、文化的发展,动物分类学并无显着进展,直到文艺复兴(14~16世纪)时期,科学技术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但15世纪,科学被少数人所垄断………)。
斯旺默丹,J.Swammerdam,1637~1680解剖了蜉蝣,根据变态类型将昆虫区分为无变态类,不全变态类和完全变态类,其著作General History of Insects.绘有详细解剖图。
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综合应用翅和变态等分类特点,第一个创立了“属”和“种”的概念。
………………………………………………………………………………这些对林奈有深刻影响直到18世纪瑞典动植物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1758年Systema Naturae 第10版发表,动物分类学才有了划时代的进展。
他在该书中,创立了著名的双名法,故1758年被国际公认为是动物分类科学的创立年。
按纲、目、属、种的分类系统记录动物,他当时在Insecta中建立了7个目。
即著名的林奈7 目:→无翅目Aptera 无翅昆虫及蜘蛛纲、甲壳纲、多足纲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林奈7 目— 半翅目Hi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脉翅目Neuroptera 现代蜉蝣目蜻蜓目脉翅目→膜翅目Hymenoptera林奈主张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其贡献在于肯定了物种的稳定性,但林奈是神学主义者,认为物种乃上帝制造,是恒定不变的,静止的。
其学生,丹麦人Fabricius第一个昆虫分类学家1775年完成了“Systema Entomolgiea”一书。
这是世界上最早而完整的昆虫分类专着,他第一个使用检索表区别昆虫,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代还有法国昆虫学家trille(1762-1833)于1796年完成了《昆虫学纲要》。
第一个建立了“科”分类系统。
整理了蚁科、蜜蜂科、步甲科、叩头虫科等,并新订了一些目。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昆虫分类局限于种的描述与命名的水平,一般称“甲级分类学”或“а-分类学”。
② 达尔文时期以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1859年12月24日《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为标志林奈时期:物种恒定不变,物种之间是间断的。
达尔文与Wallace(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动物地理区系学家,集生物科学之大成,在英国林奈学会发表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此书是现代分类学的理论基础。
从此分类学从种的描述进而研究类群间的血缘关系和系统排列。
分类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后人在进化论的影响下,热心探索“原始祖先”和“遗传的链索”,从而将比较形态学、比较胚胎学、化石学、发生学等学科引入分类学范畴。
这一时其大量的新目、新属和新种被发现。
昆虫分类学进入昌盛时代。
以种上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称为“乙级分类学”或“β-分类学”。
③ 种群分类时期自从1940年小赫胥黎发表了《新系统学》(New Systematics)一书以来,提出了以“种群”而不是“个体”为分类阶元即用动物的多型概念代替了静态的种模概念。
导致了对“种”下类型的探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的日益渗透与交流。
从生物来讲,分类、形态、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细胞等分支学科,在其发展初期,几乎各自孤立。
但随知识的扩大,研究工作的深入,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愈来愈密切,今天分类学已与生态学、遗传学、细胞学等相结合,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已渗透到分类学,为分类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对这一时期以“种”下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称为“丙级分类学”或“γ-分类学”。
二、分类阶元及分类特征(一)分类阶元1.基本阶元:种species2.主要阶元:属、 科、 目、 纲、 门、 界Genus Family Order Class Phylum Kingdom次生阶元:亚种、亚属、族、亚科、总科、亚目、总目、股、亚纲、亚门等。
……………………………阶元系统Hierarchy词尾:-oidea -idae -inae -ini总科 科 亚科 族(二)分类特征分类学工作需进行:类下分类……发现特性 但均需通过分类特征来表现类上分类……找出共性应用分类特征的原则:演变慢的特征,可用作高级分类阶元。
较迅速的特征则适用于低级分类阶元,但避免使用平行或趋向消失的特征。
(如有翅亚纲无翅类群)。
1.形态特征: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形态特征2.幼期特征:① 胚胎期 ② 卵期 ③ 幼虫期 ④ 蛹期弹、双尾目无羊膜及浆膜卵壳构造 头部更重要 不太重要3.生态学特征昆虫与寄主的协同进化4.地下分布上的特征5.生理学的特征:目前仅限于有经济意义种类的研究eg. 赤眼蜂、玉米螟、倍蚜、小地老虎、天牛等。
6.细胞学的特征三、物种及其形成(一)物种的概念不同学者,不同历史时期等有不同的定义:Linnaeus:同一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交配,生出正常的下代来。
…………………………………………………………………………………………………………………………………基本点正确,但神创论Darwin:在“物种起源”中奠定了物种的可变性和种间连续性的概念。
…………………阐明了物种进化观点,但忽视物种的稳定性→不可知论南开大学等五校:种是指形态、生理、生态、生物学及地理分布等方面相同,并在自然情况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繁殖力的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本教科书: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本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陈世骧:物种是繁殖单元和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间断。
理解:必须承认在我们观察中的物种是真实存在的,从发展的继承性来看,种与种间是连续的,但从发展的一定阶段来看,种与种间又确实是间断的,因此,肯定物种是相对稳定地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不断变异发展的。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种概念的三个要点: 物种是繁殖群体→物种是进化阶元另附:近缘种:是指在形态上很相似而亲缘关系密切的种,它们在构造上仅有细微差别,这种相似的种(群)可以同时在一个地区生存,但不互相交配。
对这类标本常以复组(复合种)名称来标记。
E.g.五斑按蚊复组Anopheles maculipennis complex(二)物种的形成(略)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形成的途径物种形成的机制进化论的基本任务是要研究生命发展规律,我们已知生物数量众多(动物150万种(昆虫占多数),植物约30万种,(种子植物占多数))世界既无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亦没有两个全然无异的个体。
这是因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
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机制。
即以基因型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为进化的办在本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
由于自然选择和长期隔离的作用,而使生物得到进化。
物种形成的速度生物进化的速度是缓慢的,一般并非人的一生所能见到的。
eg一个种群有100万个体,当基因突变为显性时,按1-50个分子时,需经历1139世代才能完成新的物种的形成;当基因突变为隐性时,亦按1-50个分子时,则需经历30多万代才能完成新的物种的形成。
但物种形成的速度是复杂的。
一般来说,需3500年以上。
四、命名及命名法规(一)双名法1758年Linnaeus倡导:一个生物的种名由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
通常还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二)名称及命名1.名称name一个分类阶元的名称name of taxon是指构成一个分类阶元科学指定的一个词或几个词。
① 单名nomen高于种级级别的一个分类阶元的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