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遗风汉服社申请成立策划书策划人:吴平烹饪系2018年10月15日策划前言 (1)一、社团名称 (2)二、社团简介 (2)三、社团宗旨 (3)四、社团活动 (3)五、社团性质 (4)六、社团口号 (4)七、社团发起人 (4)八、社团的组织构成 (4)九、社团日常活动形式 (5)十、社团规章制度 (5)一、总则 (5)二、会员入社 (6)三、社员权利 (6)四.社员义务 (6)五、清退 (7)六、退社 (7)七、奖惩 (7)八、附则 (7)十一、汉服社总体活动规划设想策划前言学校给了我们无拘无束的生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因为这种宽松的环境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此也会使很多人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不能自拔。
职校也许是通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毕业后我们就要真正踏上自力更生的人生之路。
而单纯的职校生活无法教会我们更多的社会生存技能,所以当代职校生急需要一个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平台,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
在丰富多彩的职校生活中,社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参与者们发挥个人特长,彰显个性。
由此,我们希望可以使能人异士齐聚一堂,发挥我们的特长更直接的为同学、学校服务。
经过认真而周密的思考,在和多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商议之后,我们决定成立我校以汉服方向的专业社团,希望能够在老师帮助和我们的努力下,为大家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我们学到的东西能及时的得到更好的发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族人从此形成。
然而,清王朝剃发易服的政策使得汉服断代三百余年,直到2003年,网络上传出第一声复兴汉服的声音,汉服复兴运动开展的越发火热。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国际上来看,汉服作为汉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因此,汉文化和汉服文化的复兴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同时也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汉服复兴运动的开展正在继续。
为了顺应同学们的需求,我们觉得有必要在我校成立一个社团——华夏遗风汉服社。
我们华夏遗风汉服社将和学校所有热爱汉服文化的同学共同来演绎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职校生活,为职校每一位热爱汉服的同学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一、社团名称及指导老师社团名称:华夏遗风职校汉服社指导老师: 袁国瑞指导老师简介:袁国瑞,男,汉族,预备党员。
2018-至今任胡杨河市职业技术学校烹饪系老师。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法等古典文化。
二、社团简介我社以中国华美儒雅的汉服作为承载方式,用当下的时代视角去学习与传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一直努力地以亲切、愉悦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们宝贵的汉服与传统文化,不让其在大家的心中成为一个严厉的老书匠。
故,我们的活动,如上巳游园,七夕乞巧,元宵灯会等都秉承着让传统文化走到我们身边来的理念,让大家真正地热爱上汉文化。
当然,我们对先辈的文化、历史、礼仪等,也尽可能做到谨慎考究地传承,故我们的活动也有像汉服汉礼祭祀先贤、成人礼(冠礼、笄礼)等,体现我们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儒雅形象。
华夏遗风汉服社以弘扬华夏文化,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有利于校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三、社团宗旨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为宗旨,普及民族服饰文化,以推进汉服、汉文化的全面复兴为目标,让汉服重新被我国社会公认为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让“衣冠之美、礼仪之大”的真正华夏理念重新回归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谐自然相融,让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让全校师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汉文化、汉服文化,并从本社各项活动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把这种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体现职校学子的良好风貌。
四、社团活动1、引导社员了解和讨论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宣传并发扬我汉文化精髓。
指导我社团礼仪的严谨性;2、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向全校师生普及汉服文化、汉文化,为学校活动增加民族文化的色彩;3、定期进行汉服文化、汉文化的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大家从中获得人格精神的完善。
五、社团性质华夏遗风汉服社是一个研究汉服文化及汉文化的非盈利性的新型社团组织六、社团口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七、社团发起人18秋烹饪班吴平八、社团的组织构成华夏遗风汉服社是在领导下的学生组织,是我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结合在一起,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为宗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
华夏遗风汉服社实行社长负责制,设有社长1名,副社长2名,各部门职能如下: 1.社长学期末会员代表大会上由本社团人员集体推荐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负责召集和主持会员大会;检查监督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社团决议的落实情况;全面组织活动,协调关系。
2.副社长任期一年,负责社团的日常工作,协助社长协调领导各部,主要负责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和监督。
九、社团日常活动形式1、汉服文化、汉文化讲座(汉服历史、汉服发展、汉服剪裁、汉服礼仪等)2、汉服文化、汉文化论坛3、授予专业知识,汉服及汉服礼仪展示4、汉服文学创作5、重要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著名历史人物诞辰、端午、中秋等)纪念活动6、配合学校其他社团、大型活动(如艺术节、联欢会等)进行汉服特色展示十、社团规章制度一、总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指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以提高同学们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推动和繁荣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目的下,成立华夏遗风汉服社,并制定章程如下:华夏遗风汉服社旨在以汉服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团结和组织汉服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师生的国学素养,扩职校生视野,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汉服及传统文化的平台。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丰富校园文化和师生业余生活。
华夏遗风汉服社应本着“发觉社员潜能,发展社员个性,发挥社员特长”的理念,建设和弘扬社团文化。
华夏遗风汉服社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前提,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艺术和社会公益活动,有利于校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健康的繁荣发展。
二、会员入社1.凡职校在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承认并遵守社团章程,对汉服及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愿意按时参加本社活动,均可申请加入华夏遗风汉服社。
2.申请者应向华夏遗风汉服社提交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成为华夏遗风汉服社社员。
申请者自批准之日起履行社员义务,享有社员权利。
3.申请者在批准加入华夏遗风汉服社后一周内,交近期免冠照片一张,办理入社相关手续。
三、社员权利1.享有参与华夏遗风汉服社内的选举,被选举和表决权利。
2.享有向华夏遗风汉服社提出工作建议,监督工作的权利。
3.享有参加华夏遗风汉服社组织的有关活动的权利。
四、社员义务1.有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维护学校及社团形象的义务。
2.有自觉遵守华夏遗风汉服社纪律,严格执行华夏遗风汉服社决议,热心本职工作,努力完成华夏遗风汉服社交派的任务的义务。
3.有宣传华夏遗风汉服社,以及汉服、传统文化的义务。
4.有推荐汉服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入华夏遗风汉服社的义务。
5.不得假借华夏遗风汉服社的名义旷课,请假。
五、清退本社团杜绝所有挂空名,兼多职现象,一经发现立刻清退!六、退社1.社员可自由退社,但退社后不再具有入社资格。
2.学生离校自然退社。
3.多次不参加社团例会及活动的视为自动取消社员资格。
七、奖惩1.每期评选出几名优秀社员,并施以奖励。
2.对社团活动表现出色者予以奖励。
3.凡每学年累计三次无故缺席会议及活动者,予以警告,严重者按自动离舍处理。
4.对严重影响华夏遗风汉服社及学院形象或受到学院处分者,一律取消社员资格。
八、附则1.本章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2.本章程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订完善。
3.本章程若有与学校规定冲突之处,以学校规定为准。
4.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华夏遗风汉服社所有。
汉服社总体活动规划设想简介:汉服社所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分为节日活动和传统礼仪展示两部分,中间还会穿插各种形式的小活动,而活动过程中都会以身着汉服为形式,并且主要以户外活动为主,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节日和礼仪活动将始终贯穿全程,而在建社后期,随着资金物品的完备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将会拓展各项活动,如编排汉舞,民族乐器演奏,自拍自导汉服戏剧,举行汉服模特大赛,自己设计剪裁汉服,设计剪裁传统汉服的毕业礼服并推广到全校。
这些过程中,我校的汉服社可以与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学院以及社会汉服组织涟汉堂合作并寻求帮助,既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汉服的影响。
所有以上的活动都遵循一个原则,即:形式为辅,内涵为主。
我们将通过汉服这样一种载体,宣扬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服装复古。
下面进行详细介绍(一)节日部分(我们将会根据情况选择其中几个活动)花朝节:农历2月13日-2月17日(重点)介绍: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
花朝节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故而具体日期也因地而异,约在夏历的二月份,正是早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或绽放或盛开。
复兴意义:热爱花的民族是热爱美和生活的民族。
作为农耕民族,我们历来对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诗经》《楚辞》起,后世诗文便与花草有着不解之缘。
陆毛著有《花经》,而他本人也因此位列花仙,正如陆羽因《茶经》被奉为茶圣。
我们自小就开始吟诵“一树梨花落晚风”“一枝红艳露凝香”……正是这些彩英,中华文化氤氲出淡淡的幽香。
这个节日寄予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春日、生命、绿色的亲近和渴望。
现实状况:而在传统佳节普遍式微的今天,花朝节在本土已经退化缩水,仅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大理白族在花朝节会摆出各种盆景,以茶花为多,是古时受到中原风俗影响的孑遗。
活动内容:1、祭花神、赏红、扑蝶、游春、放风筝······●穿上汉服到郊区,扑蝶会、摘野菜、咏华赋诗、踏青赏春······●若得山花插满头————重拾古代汉家女子的簪花习俗簪花:牡丹、芍药2、参加城市里举办各种迎春花会3、植树栽花,与当今的绿色环保行动结合上巳节:农历3月3日介绍:农历三月初三曾是华夏传统的上巳节,那是一个以“洁净”“丽人”“流觞”和“雅集”做关键词的隆重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