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课程标准: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一、教材地位
《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从整个近代史来看,这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对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A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B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A.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B.让学生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2)西安事变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分析讲解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循环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以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为背景)
设计意图:以形、声的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充满着期待!
(二)新课教学:
一、九一八事变
此内容共设计三个环节:环节一:学生说九·一八;环节二:教师展示材料、图片、视频;环节三:问题讨论、情感升华
环节一:学生说九·一八
学生出示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标志图片、《松花江上》歌词、日军屠杀东北人民的图片、说抗日英雄故事、自己制作的九·一八事变经过的表格等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资料、图片、歌曲、说英雄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和补充,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对九·一八事变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环节二:教师展示材料、图片、视频
教师出示《田中奏折》内容、分析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动态的地图、东三省的地形图、九一八事变视频、简介杨靖宇等设计意图: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教师应及时加以补充和讲解,教师展示动态的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沦陷地形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理位置做到史地结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时空的距离,播放《松花江上》歌曲,声音、文字结合,展示东北人民抗击日军的图片,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环节三:问题讨论、情感升华
问题1: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问题2:东北三省为什么仅仅四个月就沦于敌手?
问题3:《松花江上》唱出了怎样的情感?
问题4:面对日军的侵略东北人民及东北军态度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既解决了课本中题目又加深巩固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开发了其智力,培养了纵向横向综合考察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西安事变
此内容共设计四个环节:环节一:问题引入;环节二:通过影像资料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环节三:辩论会(杀蒋?放蒋?);环节四:分析后教师归纳。

1、环节一:问题引入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问:“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西安事变
2、环节二:通过影像资料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
先教师用四则材料讲解西安事变的背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前的主张,之后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并出示西安事变的表格。

设计意图:西安事变的背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了解,教师应先讲解,后通过影像资料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看完后让学生完成西安事变表格的内容。

此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效果,通过声、文、图、像并貌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优化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了解视频教学的效果,通过影视资料的观看让学生得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自然而然的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

3、环节三:辩论会(杀蒋?放蒋?)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环节四:分析后教师归纳
补充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中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
力主张和平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中国共产党不计宿怨,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力地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是分裂对峙,十年内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是团结合作,一致抗日。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 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三)联系热点、情感升华
出示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胡锦涛主席的题词,联系热点结合历史,播放国歌,让学生认识到在和平年代,我们中华儿女也应万众一心,居安思危,做到: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环节的设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升华本课主题,为下一节课《血肉筑长城》作了铺垫。

(四)抓住主题、设计板书
(五)布置作业:基训第14课
(六)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