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分类

科学探究分类

"科学探究"的分类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都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等要素。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可按其探究的问题、内容和需要得到的探究结果等取向作不同的分类:1.按涉及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可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

所谓部分探究,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其他探究要素由教师在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体现,也可根据所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

所谓完整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涉及全部探究要素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乐趣。

2.按探究的问题可分为验证性探究和释疑性探究。

验证性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预先知道探究需要得到的结果,而去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释疑性探究就是让学生自选探究课题,通过探究获得预先并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结论,有些问题的探究还需要得到较为科学的结论。

3.按对探究结果的要求可分为过程性探究和结果性探究。

过程性探究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

结果性探究除了注重探究过程以外,还关注探究的结果,因为需要学生从探究的结果中总结和归纳出某种物理规律或物理公式。

这种分类的陈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4.按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可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

科学探究已不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范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将在课堂里进行的探究称为课内探究,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称为课外探究。

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探究活动不可能仅仅靠课内或课外单一的探究来完成,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课内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外,课外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内加以总结。

5.按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可分为教师指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指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或部分探究活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整个或部分探究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仅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6.按探究的内容可分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和交叉学科知识探究。

新课程倡导打破学科本位,因此探究的内容就可能超出物理学科本身的范畴,可以将明确属于物理知识范围的探究称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探究称为交叉学科知识探究。

7.按探究的性质可分为实验性探究和调查性探究。

实验性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需要借助实验仪器或设备,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而调查性探究是指通过对问题的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的探究,如:"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