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
特别是在今年的南方地区,白粉病的暴发让许多农民朋友和农资经销商头疼.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
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当前,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的单剂有粉锈宁、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26个品种,复配品种有109个。
这些药剂的不断推出至少说明了两点:(1)白粉病防治史是一个药剂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历史,抗性发展快使许多优秀的杀菌剂丧失应用价值。
(2)说明这许多药剂都有各自局限性,没有哪一个是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种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以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
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
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
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
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90%以上;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太高。
对中国农民来说难以接受。
我公司经过全面深入地市场调查研究,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的最新专利成果,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白粉病防治剂乙嘧酚磺酸酯与晴菌唑完美组合,成功地解决了白粉病抗性问题.经过长期大量地多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为目前最优秀的白粉病专业防治剂.效果超过了目前常用的乙嘧酚.醚菌酯等国内及进口产品.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主要特点:(1) 属于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
施药后持效期长,具有用量少、高效、低毒、对白粉病有特效等优点,因此取代了乙嘧酚和二甲嘧酚等农药(2)高效全新化合物组合、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98%以上。
(3)对作物高度安全,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存在其他产品引起的抑制生长发育、叶片果实畸形、结实率下降、药害等各种安全问题。
本品对娇嫩的草莓依然安全。
(4)经济投入产出比高,进口产品质量,低于进口的价格.药效优良经二年五地山东、江西、湖南、北京、浙江试验,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对黄瓜生长安全,从2008年开始,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广东、东北等地,在各种作物及花卉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结果表明,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对于防治蔬菜、水果和花卉白粉病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在武汉,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6%和98.12%。
在浙江等地,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它的2500倍液、2000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52%和93.86%。
在云南等地,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它的2500倍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4.17%和97.75%。
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除了对农作物、花卉白粉病有特效外,对豆类的锈病、赤斑病、香蕉的叶斑病等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用机理独特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各种作物白粉病药效非常好,主要是由它的特殊的作用机理所决定的。
首先,该药剂与病原菌接触以后,无论对菌丝体、分生孢子,还是受精丝,都有非常强的杀灭效果,并且能够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阻断病菌再次侵染的来源和途径。
同一般杀菌剂只能杀灭病原菌孢子不同,该药剂对白粉病的作用位点很多,因此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的杀菌效果更加全面,更加彻底。
其次,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能够保护未发病作物不受白粉病菌的侵染。
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内吸性能优良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具有非常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能。
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的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的目的。
如果将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喷洒到叶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叶片吸收传导到新叶,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抗药性问题采用国际上防治白粉病最先进的药剂乙嘧酚磺酸酯与晴菌唑完美组合,成功地克服了其它药剂难以解决的抗性问题.防治技术:1、瓜类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的常见病害之一。
由于近年来,白粉病菌已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
一般不侵染瓜条。
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园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
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部分发现褪绿和发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
最后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变成灰白色。
发病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高湿条件下,病菌也可以侵染茎蔓和花器,产白色粉斑,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较小。
瓜类白粉病发病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
危害保护地黄瓜;秋植黄瓜9月下旬至11上中旬也有危险发生。
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6~25℃,相对温度80%以上。
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耐病品种。
(2)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使用。
药剂可选用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2、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
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
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
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
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不同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
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
(3)药剂防治。
露地草莓开花前的花茎抽生期和保护地栽培的10-11月和翌春3-5月是预防关键时期。
在发病初期,选用药剂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葡萄白粉病葡萄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流行年份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往往造成很大损失。
同时还影响枝条的生长发育及葡萄二年的生长发育。
白粉病病菌可侵染葡萄所有的绿色组织。
叶片被害时,呈现大小不等的褪绿斑块,之后产生白色粉状物覆盖在病斑上,后期粉斑下的叶表面呈褐色花纹,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有时在病上产生黑色小粒点。
幼叶感病后常皱缩、扭曲,且发育缓慢。
穗轴感病后组织变脆、易断。
幼果感病,果面布满白粉,果粒易枯萎脱落,有的果面出现黑褐色网状花纹。
病果停止生长,畸形、果肉质地变硬、味酸,果粒易开裂引起腐烂。
葡萄开花后幼果期是发病高峰。
温度高湿度大的闷热天气最易发病,雾天的夜晚流行很快。
连续下雨,或真正高温都会遏止该病的流行和发生。
果穗套袋前如用药不严格,成熟期的果实就会因白粉病感染发生裂果。
防治方法:(1)彻底清园,冬季修剪时剪下的病枝、残叶烧毁。
发芽前用3-5度石硫合剂;架面通风透光良好;中心病株、病梢、病穗及时清除,幼果期及时套袋。
(2)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对该病有特效,发病初期可用药剂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喷雾防治,用药时间要避开高温。
4、芒果白粉病芒果白粉病在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均有发生。
可以危害芒果的花序、嫩叶、嫩梢和幼果,在这些幼嫩组织表面开始产生一些分散的白粉状病斑,以后病斑下的组织坏死,形成褐色的病疤。
花序受害后花朵停止开放,花梗不再伸展,随后凋萎、变干、转黑和脱落。
嫩叶受害常扭曲、脱落。
幼果受害引起落果,在较大的幼果上常形成块状病疤。
该病在9-32℃、0-100%相对湿度下均能发生,盛发温度在23℃左右。
病菌常在那些迟抽枝梢的老病叶上存活,成为初侵染来源。
翌年春季借助风力传播到新抽嫩叶和花序上为害每年2-4月芒果抽叶开花期,碰上高湿、多云、夜温较低的天气,此病容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在加强栽培管理基础上,适时喷药防治。
一般年份在花簇伸展期、开花期和稔实期各喷药一次就能控制此病为害;但在重病区或严重侵染年份需要7天喷一次,增加喷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