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白粉病
1 危害症状:玫瑰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

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叶上生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明显。

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

新叶皱缩畸形,以后叶片皱缩、扭曲。

成叶染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

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

花蕾染病萎缩枯死,花萼、花瓣、花梗畸形,病重者不能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1. 1 选择抗病品种月季各品种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抗性差异,
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的抗性。

卡罗拉、俏佳人、雪山、瑞普索迪、黑魔术、芬德拉、维西利亚、纳欧米等品种, 对主要病害的综合抗性表现较好。

1. 2 使用健壮种苗, 做好消毒措施引进种苗时, 严格植物检疫,
防止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 并特别注意是否携带月季根癌病, 使用健壮无病种苗。

定植前20 d, 对定植用的土壤用福尔马林( 1 :50) 浇灌, 覆盖薄膜7 d 后掀开, 自然风干。

定植前, 将种苗的根与根颈处浸入500~ 1000 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中30min 或1% 硫酸铜溶液中5min, 清水冲洗后定植, 防止月季根癌病发生。

棚内温湿度调控:棚内温湿度管理对促进月季良好生长和减轻病
虫害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月季性喜温暖, 其生长的最佳温度在22~ 24℃, 高温会造成暂时萎蔫和影响月季生长发育, 相对湿度以
65% ~ 70% 为宜, 湿度小于40% 时会影响花色或引起花瓣枯焦。

大棚内周年日均温在2. 3~ 26. 6 ℃时, 主要病虫害均可危害, 而棚内
湿度大时均有利于主要病害严重发生, 综合月季生长需要和控制病
虫害, 应采取控温降湿的策略, 尽量将温度控制在15~ 25 ℃, 相对湿度为60%~ 80%。

1.3调节环境小气候。

根据白粉病发病的先决条件,人为的调节田间小气候:一是确保玫瑰生长环境通风流畅,温室或保护地栽培可在确保温度能满足玫瑰生长的前提下,把棚脚吊高20~50cm,以棚的下风头为佳,否则易感染白粉病;二是保持田间湿度,适度浇水,避免过湿过旱,能起到防治和控制白粉病的蔓延扩散的作用。

①大棚温室栽培的月季终年均可发病,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在3~5 月、9~11 月(因各地气候不同有异);②施氮肥过多,土壤缺钙或缺钾肥时,易发病;
1.4月季白粉病分级标准:
0 级) ) ) 叶片无病斑;
1 级) ) ) 有1~
2 个叶片发病, 菌丝稀薄;
2 级) ) ) 有3~ 4 个叶片发病, 菌丝量中等, 有一些孢子;
3 级) ) ) 有5~ 6 个叶片发病, 菌丝较厚, 有较多的孢子;
4 级) ) ) 有7 个以上叶片发病, 孢子堆很大, 产生大量孢子。

1.5药剂防治: 早春发芽前, 可用50%硫悬浮剂500 倍液、高脂膜50 倍液, 每隔2 周喷洒一次, 预防月季白粉病的发生; 在生长季节, 发病初期应立即喷药, 药后7~ 10 d再喷一次, 如温室内相对湿度较大,
则需增加施药次数, 并且要多种药剂轮换使用, 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可使用的菌剂为50%代森锰锌600 倍液或800 倍液、50%退菌特800 倍液或500倍液、15%粉锈宁1 500 倍液及50%多菌灵800 倍液。

12. 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1 000~ 2 000 倍对月季白粉病都有较好防效( 90%以上) , 但单一药剂易使该病产生抗药性, 建议多使用复合药剂, 实际应用宜掌握在病害初发期, 每隔7~ 10 d 连续施药2 次, 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1.6发病条件:月季白粉病菌以菌丝形态在芽鳞下越冬, 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因此, 月季越冬前要仔细修剪病枯枝条, 及时清除病残株及落叶。

温室栽培的植株全部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

第二年春季, 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或在闭囊壳中形成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

温湿度调控张喜萍等研究发现,温度范围为15. 3~ 27. 5℃适合于病菌繁殖蔓延, 而高温抑制月季白粉菌的生长发育; 冷凉潮湿的夜晚与高温干燥的白天交替循环, 可以使月季白粉病迅速扩展。

因此, 温湿度调控对防治月季白粉病非常重要。

目前, 生产上, 在低温时采用白炽灯补光增温和大棚保暖, 高温时采用通风换气降温等措施, 并通过加温、通风和采用先进灌溉技术控制湿度。

1.7药剂熏蒸预防:药剂熏蒸是指加热药剂后使药剂升华形成微小的药剂颗粒, 均匀分布于相对密封的温室大棚内, 抑制大棚内空气中及月季表面白粉病菌的生长发育来达到防治月季白粉病发生危害
的目的。

目前, 生产上采用的大多数是硫磺熏蒸法, 将硫磺粉涂在取暖器上任其挥发即可。

每晚熏蒸2~ 4 h 后闷棚至第二天早晨即可。

另据毕先钧报道, 使用HY-电热硫磺熏蒸器1h 后整个棚内就能明显看见硫磺烟雾, 2~ 3h 后即可达到杀灭浓度, 连续2~ 3 晚可杀灭所有白粉病, 没有死角。

具有用药少、安全方便、费用低廉、不伤害植物, 也不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施药方法。

田间栽培管理将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间隔种植, 可减少病害传播、蔓延; 月季植株栽培过密也为白粉病的发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田间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田园清洁、温度、湿度控制、光照控制、肥料的使用等措施。

清洁田园是控制白粉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和枯枝落叶, 特别是冬季和每次花枝采收后, 清洁田园能有效地减少侵染来源, 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与传播。

温室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种植密度大时都会引发白粉病。

氮肥施用过多, 土壤轻沙土过干也利于发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