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
(二)、讲读第一部分
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设计: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
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
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
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
"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