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

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

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呐喊》和《彷徨》。

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

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

(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

打在幻灯片上的。

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

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

大家注意一下即可。

(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

(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

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

一八”掺案。

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三、课文分析整体把握全文有七个小节,按作者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请同学回答(123//45//67)。

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

(即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师: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争议在哪里?(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从课文的第三段:“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

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作者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刘百昭率领。

,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

”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

(板书:回忆认识)(二)(过度:回过头来,我们接着看课文的第一、二节。

)即是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交代)什么?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缘起)。

(板书:一、写作的缘起)什么目的和动机?(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lu敌人、唤起民众)分析:先看第一小节大家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答‘遇见程君,。

正告我说:先生还是写一点吧,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除了这两处呢,还有后面”的几个所谓的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面对着并非人间的人间,作者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只能将他最大的哀痛写成文章“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世者的灵前,”所以,这一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作的原因。

(板书:原因)第二小节,提示大家:有两处句子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本段的大意了。

哪两个句子呢?(生答:“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师:(很好)。

第一处“必要”,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在这样的世界上活着,作者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声讨论回答)(参考陈为的教案)文章一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了写文章纪念的事情。

因为程君的正告(板书:程君的正告)。

鲁迅是因为君的正告诉才想写这篇文章的吗?不是的,鲁迅先生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不仅仅是因为刘和珍喜欢看鲁迅的文章,从她毅然的定《莽原》(板书:订《莽原》也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莽原》是鲁迅编写的进步刊物。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鲁迅等所编写的进步刊物,往往被迫停刊或限制发行。

而刘和珍因“因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了她(什么品格?)敢于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

鲁迅向来重视培养同黑暗社会战斗的青年战士,像刘和珍这样优秀的青年却被无端的杀害了,这怎能不使鲁迅感到悲痛,怎能不引起鲁迅要写一点东西呢?文中两次用到“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就曲折的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悲愤心情,对死去烈士的哀痛(板书:哀痛烈士)2、既然作者鲁迅反复的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确:鲁迅先生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愤怒之极。

段祺瑞政府的反动血腥镇压,使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这边是揭lu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血腥。

“死者已去”,但反动文人也还不放过他们,陈西莹等反动军阀的御用文人发出的“阴险论调”(什么阴险论调?)说革命青年自蹈死地,前去送死。

这种为其主子帮腔的卑劣行径,更是让鲁迅怒火满腔。

这种有形的刀枪和无形的刀箭相加于死者身上,让鲁迅深深的体会到显示社会的极度黑暗和冷酷。

鲁迅要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反动文人快意于他的苦痛。

作为自己这个后死者的一点微薄的祭品,奉献在刘和珍的灵前(品味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鲁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之情写成文章,即本文,使反动派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从而抒发了鲁迅要跟敌人战斗到底的强烈感情。

(过渡:我们接着来看地二节,请位同学上来朗读一下第二节。

注意把握感情)3、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是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同学们来讨论)(明确:“哀痛者”与“幸福者”表面上是矛盾,实则不然。

因为真的猛士痛感于现实生活的黑暗,冷酷,他们为人民的苦难和牺牲哀痛,是“哀痛者”。

同时,由于“真的猛士”对生活意义有真正的认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把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又是幸福者。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之中,又给人暂得的偷生,维持着着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分析:转入悲叹和批判庸人。

这边的庸人是指哪些人?(指哪些苟且偷安的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革命青年的死只能在庸人的心中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些庸人不敢正视黑暗现实,也不愿意跟反动派斗争。

这在客观上帮反动派维持了黑暗的统治,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无尽的延续下去。

鲁迅一再的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是要趁人们对三一八惨案还没有淡忘的时候写下来,好让大家记住这笔血债,以唤起民众斗争。

(板书:唤起民众)五、小结这一部分,鲁迅从与死者的关系和揭lu非人间的角度交代了写作的一个缘由。

从赞美“真的猛士精神,慨叹用人的易于忘却。

把真的猛士和庸人进行对比,有力的批判庸人哲学。

要牢记这笔血债的角度说明写作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六、作业1、背诵课文的第二小节2、预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把理解不来的句子标出,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七.板书一、写作的目的和动机: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lu敌人、唤起民众刘和珍的事迹:订《莽原》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二、课文分析1、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

(明确:订《莽原》、女师大风潮、3.18死难)分析:第三小节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前战斗事迹的回忆,(如在女师大被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被强拖出校、偏安与宗帽胡同、学校恢复旧观等突出的表现了刘和珍坚持真理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和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在第三节中,作者反复的强调了刘和珍君的外形特征“常常微笑的,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这些外形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始终微笑的人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吗,是暴徒吗?)不是的刘和珍给人的是一种亲切和蔼的善良乐观的印象。

相关主题